阅览古今
清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王朝,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二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中央政权。
努尔哈赤
努尔哈赤(1559 - 1626),即清太祖,姓爱新觉罗。他意志坚强、足智多谋,而且武艺超群。虽是女真人,但先后被明朝政府任命为指挥使和都督,还被封为“龙虎将军”。1616年,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在赫图阿拉称汗,建立“后金”国,创立了著名的“八旗制度”,并且采用封建化政策推动女真社会向前发展。1618年努尔哈赤以“七大恨”告天,正式起兵反明,取得萨尔浒大捷,逼近宁锦防线。后来在宁远战役中,努尔哈赤退回渖阳,1626年,痈疽发作,治疗无效身亡。
后金国
1616年(明万历四十四年),努尔哈赤称“汗”,国号“大金”,年号天命,定都赫图阿拉城,史称“后金”国。1636年皇太极改国号“大金”为 “大清”,从此后金国被大清国所取代。
松锦决战
锦州是明朝固守中原的屏障,所以有重兵把守,而且守将祖大寿和洪承畴是明朝大名鼎鼎的第一勇将和蓟辽总督。锦州外围有松山、塔山和杏山三城护卫,西有重镇宁远作后盾。对清军而言,这是一块硬骨头。1640年皇太极挑起战端,围困锦州及其周边地区。相持一年后,守护锦州外城的蒙古将士及其家属6200多人投降清军,接着锦州的粮饷供应和其他一切与外界的联系也被清军切断,明军士气遭受致命打击。1642年清军攻下锦州,守将祖大寿投降,洪承畴被活捉。松锦决战之后,清军入关的障碍只剩下一道山海关。
皇太极
皇太极(1592 - 1642)是努尔哈赤的第八个儿子,年轻时便征战疆场,战功显赫,并且与父亲共理朝政,成为后金政权的核心人物。1626年皇太极在代善的拥戴下,继任为汗。皇太极时期,女真族又收复了朝鲜,统一了漠南蒙古,并继续推行封建化政策。1636年皇太极改汗称帝,改国号为“大清”,改女真人为“满洲人”。1642年大清国在满洲八旗的基础上编了蒙古八旗和汉军八旗。1642年皇太极病逝。皇太极是大清国的第一任皇帝,也是一位英明有为的皇帝,世称“清太宗”。
萨尔浒之战
1618年,努尔哈赤发兵进攻明朝,攻下500多个城堡台,引起明朝野震惊。1619年明军经略杨镐率军10万,号称47万,兵分四路,大举征讨后金。双方力量悬殊,后金只有6万兵力,武器也明显落后,但努尔哈赤指挥得当,采取“任凭你几路来,我只一路去”的策略,集中优势兵力,用兵4万立即包围萨尔浒山,2万名占据战略要地萨尔浒山的明朝西路大军因不熟悉环境,又不适应当地气候,最终失败。其余三路明军也被八旗兵各个击破。明朝从此一蹶不振。这次事件史称“萨尔浒之战”,它是后金国与明朝的力量对比发生改变的一个转折点。
入关定鼎
1644年,固守山海关的吴三桂向清朝投降,多尔衮率领清军入驻中原。开始了清朝在中原长达267年的统治。
多尔衮
多尔衮(1612 - 1650)是努尔哈赤的第十四个儿子,比皇太极小20岁。他聪明勇敢,功勋卓著,获得满洲贵族的最高爵位,是一位颇有政治头脑的杰出人物。皇太极死后,他是王位的有力争夺者,但为顾全大局,他转而拥立六岁的福临即位,自己做“摄政王”。实际上他虽无皇帝之名而有皇帝之实。多尔衮率八旗军入关,并制定了统一全国的战略部署。他还笼络汉族地主,减轻赋税,为清的统一做出突出贡献。1650年多尔衮在古北口打猎时,意外受伤致死,时年39岁。顺治帝加谥号“诚敬义皇帝”。一年后因“僭越”的罪名被顺治帝削爵,逐出太庙,乾隆时又被平反。
山海关大战
1644年,李自成占领北京,明朝灭亡。清兵在摄政王多尔衮的带领下,逼降吴三桂,安然进入山海关。李自成亲自率军到山海关,征讨吴三桂,李自成与吴三桂展开决战,双方军队正战斗得筋疲力尽的时候,多尔衮率领埋伏好的清军掩杀过来,李自成大败,于是清兵入关,占领北京,福临在北京举行登基大典,清朝成为新的全国政权。
孝庄文皇后
孝庄文皇后(1613 - 1688),姓博尔济吉特氏,出身蒙古贵族,十三岁时嫁给皇太极。她天生丽质,堪称绝代佳人,而且精明能干。他的一生经历了清初三朝政局的变化,对于皇太极,她是贤内助;为了扶助年幼的顺治帝,她以皇后之尊下嫁叱咤风云的多尔衮;康熙剪除鳌拜势力时只有十五岁,她又是康熙背后的有力支持者。由于她的智慧与谋略,爱新觉罗皇权得以顺利通过几次重大的风险暗礁,她对请王朝的建立和全国统一大业都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是清初政坛上一位有魄力有影响力的人物,死后追谥为“孝庄”。
五大弊政
五大弊政指清军入关以后推行、沿袭入关以前旧制的剃发、易服、圈地、投充、逃人五项制度。多尔衮入主中原以后,立即圈占官民田地,在全国推行剃发易服,违制者杀无赦。这五项制度给汉族人民带来极大灾难,引起汉族人民的不满与反抗,汉人高呼“头可断,发不可去”,反剃发斗争持续了十几年,将清统一全国的时间推迟了十四、五年,既破坏了生产力的发展,又影响了清朝统治的稳定。
顺治帝(1638 - 1661)是皇太极的第九个儿子,名福临,六岁即位,年号顺治。顺治帝是清朝入关定鼎的第一位皇帝。清朝入关之初,政治、经济、和军事等许多方面都面临着严峻的考验。顺治十四岁亲政,他采取整肃吏治,完善法制,推行与民休养生息政策,重用汉族官吏,对反清武装剿抚并用等一系列措施,努力缓解矛盾。顺治帝亲政十年,初创了清王朝走向强盛的新局面。顺治帝死时只有24岁,葬于孝陵,庙号清世祖,谥号“张皇帝”。
康熙盛世
康熙、雍正和乾隆三朝达到了清朝统治的顶峰:文治武功兼备、疆域空前辽阔、社会繁荣、文化发达,史称“康乾盛世”。
四大臣辅政
1661年,康熙帝即位,年仅8岁,遵照顺治帝的遗诏,由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和鳌拜四大臣辅政。这四位大臣,索尼年老,苏克萨哈资望浅,遏必隆软弱,鳌拜虽然排名最后,但遇事最为独断专横,他大力培植私党,排斥异己。四大臣辅政期间,重新推行“圈地政策”。1667年索尼病死,苏克萨哈被鳌拜陷害处死,四大臣辅政结束,朝政操于鳌拜一手。
鳌拜
鳌拜(?- 1669)姓瓜尔佳氏,满洲镶黄旗人,是清初的三朝元老。他早年随皇太极出征,屡立战功,顺治帝时又深受器重,之后成为辅佐康熙的四大臣之一。在辅政期间,鳌拜对小皇帝康熙视若不见,从中央到地方都安插心腹,所谓“文武百官,进出伊门”。康熙十四岁后,开始亲政,但鳌拜仍然辅政。在处死苏克萨哈一事上,康熙坚持不允,鳌拜竟然上前挥拳,坚持己见。1669年,康熙趁鳌拜单身入宫之际,预先埋伏好布库侍卫,一举拿下鳌拜,判其永远禁锢,同年,鳌拜死于禁所。
康熙帝
康熙帝(1654 - 1722)是顺治帝的第三个儿子,名玄烨,年号康熙。康熙帝8岁登基,14岁亲政,在位时间61年,是清朝在位时间最长的一位皇帝,是清朝第四位皇帝,也是清定都北京后第二位皇帝(1661-1722),顺治帝第三子,生母为孝康章皇后佟佳氏。执政初期,国内国际形势非常严峻。面对严峻局势,他坚持大规模用兵,以实现国土完整和统一。一生功勋卓著,康熙帝少年时就挫败了权臣鳌拜开始真正亲政。九年,肃正朝纲,恢复内阁制度,颁布《圣谕十六条》。成年后,康熙二十年(1681年),平定三藩之乱;平定噶尔丹叛乱,并实行“永不加赋”的宽松政策,使社会经济得到相对发展。治理黄河,疏通漕运;澎湖海战,统一台湾;挫败沙俄侵略军,签订《尼布楚条约》,确保中国对黑龙江流域的主权;三征噶尔丹,并取得胜利;创立“多伦会盟”取代战争,联络蒙古各部。
康熙帝在政治上加强中央集权;标榜仁政,笼络汉族士人,同时注意休养生息,发展经济。另外他还采取措施加强思想控制,整理文化遗产,兼容西方科技,对清代文化影响卓著。康熙帝的文治武功使清王朝出现了“康乾盛世”的繁荣局面。康熙帝是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捍卫者,奠定了清朝兴盛的根基,开创出康乾盛世的大局面,有学者尊之为“千古一帝”。晚年的康熙帝沉浸於前半生的豐功偉業之中,開始倦於政務,標榜仁政而放鬆對吏治的治理,甚至出現吏治廢弛、敗壞的現象,從而暴露出許多社會問題,而廢太子事件造成的奪嫡之爭也對清朝政治產生了不良影響。
康熙终年69岁,死后被尊为“清圣祖”,谥号“仁皇帝”,葬于景陵。传位于第四子胤禛。
雍正帝
雍正帝(1678 - 1735)是康熙帝的第四个儿子,名胤祯,年号雍正。雍正45岁即位,在位十三年。在位期间,他进行了多项成功的改革,如创建秘密立储法、设立军机处、改革赋税和改土归流,进一步把清王朝引向繁荣盛世。雍正帝死后葬于易州泰陵,尊为“清世宗”。
乾隆南巡
1751年正月,乾隆效仿康熙六次南巡,首次南巡浙江。正月十三,乾隆与皇太后离京,由陆路经直隶、山东,到达江苏,又渡黄河经淮安由运河乘船经过扬州、镇江、苏州、杭州,直到绍兴。一路上游览名胜,观察民风,直到五月初四才返回圆明园,往返行程5800里,历时五个月。后来乾隆又五下江南。
乾隆帝(1711 - 1799)是雍正皇帝的第四个儿子,名弘历,年号乾隆。弘历自小聪颖,深受祖父康熙的喜爱,雍正帝用新创立的立储法把他立为皇太子。乾隆帝25岁即位,在位六十年,他以著名的“十全武功”载入史册。十全武功是指十次重大的军事行动,如大小金川之战、平定准噶尔叛乱和镇压起义等。乾隆朝国力强大,经济繁荣,达到了清王朝的鼎盛时期。晚年的乾隆变得好大喜功,不再励精图治,社会风气也日益腐败,所以乾隆朝也是清王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乾隆帝1795年退位,四年后去世,葬于裕陵,尊为“清高宗”。
和珅
和珅(1750-1799),姓钮祜祿氏,字致斋,滿洲正红旗人。清朝乾隆后期至嘉庆初期政治家、权臣、奸臣、大贪、商人。官拜正一品文华殿大学士、领侍卫內大臣兼领军机大臣,总管内务府大臣,乾隆晚期到嘉庆初年权倾天下。
和珅仪表俊伟,为人机灵,懂得如何投人所好,而且善于辨别政治气候,因而博得乾隆帝的喜爱。他入宫不满十年,便由三等侍卫提升为军机大臣和内务府大臣等要职,还充任国史馆副总裁,赏戴一品朝冠。朝中文武争相投奔,人称“二皇帝”。和珅是清朝历史上的豪商,也是历史上最贪婪的官员。和珅善于打交道,在清朝的外交事物担任重要职位,连英王乔治三世特使马戛尔尼也对和珅的外交手法十分赞赏。和珅初为官时,精明干练,为政清廉,通过李侍尧案巩固自己的地位。经历与成就丰富,故乾隆帝对其宠信有加,并将其么女十公主嫁给和珅长子丰绅殷德,使和珅不仅大权在握,而且成为皇亲国戚。随着权力的增长,他的私欲也日益膨胀,利用职务之便,结党营私,聚敛钱财,此外,和珅还亲自经营工商业,开设当铺75间,设大小银号300多间,且跟英国东印度公司、广东十三行有商业往來。成为后世口中权倾天下、富可敌国的「贪官之王」。
嘉庆帝当政后,和珅被抄查的家产约合八亿両白银,相当于清政府十年的财政总收入,他的专权和贪婪直接导致吏治腐败和国库空虚,是清代中衰的一个重要原因。嘉庆4年,太上皇乾隆帝驾崩,嘉庆帝即下旨将和珅革职下狱。在和珅当权的20多年中,其资产包括2000-3000萬兩白銀、兼并全国千百万頃的土地以及219间房产。和珅所聚敛的财富,约值八亿至十一亿両白银,其所拥有的黃金白银与古玩珍宝,超过了清朝政府15年來财政收入的总和。乾隆帝死后,嘉庆帝以一条白绫赐和珅自尽。
嘉庆帝
嘉庆帝(1760 - 1820),名颙琰,乾隆帝第十五个儿子,37岁即位,40岁亲政。嘉庆帝亲政后,第一件事就是铲除“二皇帝”和珅,并对机要部门逐一加以调整,以期重新巩固皇权。但事与愿违的是,嘉庆帝在位的24年,白莲教起义、宁陕兵变、渔民起义和贵州苗民起义此起彼伏。尽管他是一个非常务实的人,他还要求君臣上下振作起来,同舟共济,亡羊补牢,但是终究无法阻止清王朝的衰弱。用他自己的话说是“变起一朝,祸积有素”。嘉庆帝死后葬于昌陵,庙号仁宗。
清代前期的边疆和民族政策
三藩之乱
三藩是指平西王吴三桂(云南、贵州)、靖南王耿精忠(福建)、平南王尚可喜(广东),他们投降清朝后拥兵自重,成为地方的割据势力。1673年康熙帝下令撤藩,以吴三桂为首的三藩叛乱于是爆发。吴三桂自称天下都征讨兵马大元帅,亲自祭奠被他杀死的南明永历皇帝,提出反清的口号。三番的势力很快攻占了南方六省。康熙帝采取分化瓦解、各个击破的策略,耿精忠、尚可喜先后投降。1678年吴三桂在衡阳称帝,国号“大周”。几月之后,吴三桂病死,其孙吴世璠在昆明即位。1681年,清军攻克昆明,历时8年之久的三藩之乱彻底平息。
郑成功
郑成功(1624 - 1662),是明朝隆武政权权臣郑芝龙的儿子,被封为延平郡王,赐姓朱,改名成功,因此称“国姓爷”。郑芝龙降清以后,郑成功打出“背父救国”的口号,以金门、厦门为基地,多次北伐,坚持抗清。清政府采取禁海和内迁的策略,孤立郑成功军队。郑成功收复为荷兰侵略者霸占的台湾岛,作为反清基地,直到1683年才被清政府占领。
郑成功收复台湾
台湾于1642年被荷兰占领。曾担任荷兰通事的爱国志士何斌向郑成功献出台湾地图,郑成功决定收复台湾。1661年郑成功大军抵达台湾海面,避开荷兰军队的炮击,利用涨潮的有利时机,在荷兰军队疏于防守的鹿耳门登陆。郑成功指挥军队从两面向荷兰军队发起进攻,荷兰军队不敌,统帅终于在投降书上签字。至此,被荷兰侵略者非法占领38年之久的台湾纳入中国的版图,郑成功也被誉为民族英雄。
施琅平台湾
1683年,康熙帝派福建水师提督施琅,率战舰300多艘,水师2万多人,进攻澎湖和台湾。七天后清军占领澎湖。接着郑成功的孙子郑克爽表示投降清廷。八月施琅进驻台湾。随后,清政府就在台湾设立一府三县,台湾隶属福建省。这样,清政府消灭了最后一支以明为正统的抗清力量。
三征噶尔丹
漠西蒙古于1637年向清称臣,准噶尔部是漠西蒙古的一支。1671年,噶尔丹自立为准噶尔汗,他们开始吞并和肆意掠夺其他部落,清朝为之震惊。康熙帝分别于康熙二十九年(1690)、三十五年(1696)、三十六年(1697)三次亲自出征大漠南北,噶尔丹众叛亲离,最后服毒自杀,准噶尔叛乱被平息。康熙趁机加强了对边地的统治。
大小金川之战
大小金川是大渡河的两条支流,金川地区是藏族集居的地方。乾隆十二年(1747),大金川土司起兵反清,乾隆帝前后几次用兵,叛乱暂时被平息;1771年,大小金川的土司又联合起来,发动新的更大规模的叛乱,乾隆帝为此又进行了长达3年的战争。大小金川历时28年,期间川陕总督、大学士和四川总督三人因无法完成使命而被处死,但最后以清廷胜利而结束,乾隆帝命人为此战中五十位功臣画像,挂于紫光阁。
大小和卓木叛乱
大小和卓木是南疆(天山以南的新疆)宗教首领的两个儿子,大和卓木布那敦,小和卓木霍吉占。乾隆二十三年(1758)起他们分别统辖天山南北的维吾尔族。不久,大小和卓木纠集数十万人,控制了南疆的大部分地区,巧取豪夺。1759年清军在南疆人民的支持下,粉碎了叛乱。大小和卓木逃亡,后死于国外。清政府在喀什噶尔派驻参赞大臣,辖治天山南路,南疆的统治得到进一步巩固。
册封达赖
1652年达赖五世到北京谒见顺治皇帝,受到隆重礼遇。第二年顺治皇帝派遣户部尚书觉罗郎球等将册封达赖喇嘛的金册、金印赐给达赖,封达赖五世为“西天大善自在佛所领天下释教普通瓦赤喇怛达赖喇嘛”,达赖从此正式得到“达赖喇嘛” 的封号。
雍正二年(1724)清政府派军入藏,平息骚乱,设立驻藏大臣。驻藏大臣分正、副二人,率军分驻前、后藏。驻藏大臣代表清政府与达赖、班禅共同管理西藏;共同任命西藏的各级官员;驻藏大臣每年春秋巡视藏区国境,了解对外贸易的情况;外国官员给达赖的信件都要报告驻藏大臣,并由驻藏大臣草拟回信等。驻藏大臣的职责就是监督西藏地方政府,以加强西藏地方同中央政府的隶属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