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览古今

阅览古今 | (30)明朝的兴起

元朝的衰亡

元末反元群雄

  元朝的暴政 和民族分化政策,激起人民的不断反抗。元末以红巾军为代表的群雄起事,拉开了元朝统治走向灭亡的帷幕。

红巾军大起义

        元朝末年,奸佞专权,民怨沸腾。修治黄河的15万民夫纷纷传诵着 “石人一只眼,挑动黄河天下反” 的民谣,韩山童、刘福通等人乘机在黄河古道上埋下石人。不久,石人被民夫挖出,背上的文字与民谣暗合。至正十一年(1351年),刘福通领导的红巾起事爆发,揭开反元变乱的序幕。红巾军纵横中原,屡败元军,最后虽然失败,却造成了军阀割据与群雄并起的形势。

        韩山童,赵州栾城人,是北方白莲教的领导人,他的教徒众多,在河南、江淮一带打下了广泛的群众基础。他用“明王出世”、“弥勒下生”等美好说法吸引群众,鼓动武装起事。1351年,韩山童等召集教徒三千,头裹红巾,打出“复宋”的口号,在安徽颍州颖上一带准备起兵。起事刚开始发动,韩山童就被捕牺牲。刘福通继续战斗,并于1355年拥戴他的儿子韩林儿为北方红巾政权的皇帝,号“小明王”。

        彭莹玉,人称彭和尚,江西袁州人,是南方白莲教的领袖。他一面传教一面发动武装起事,早在1388年他就和徒弟周子旺在袁州起事。到元末大乱前,他的影响已经遍布大江南北,为以后的红巾起事作好了准备。1352年,彭莹玉率领红巾军在江西、安徽、浙江和江苏一带转战,1353年在江西瑞州遭元军杀害。彭莹玉在红巾军和老百姓中间享有很高的地位,他的牺牲是南系红巾的极大损失。

天完政权

        1351年,南系红巾以湖北蕲水为都城,建立了元末第一个反元政权,皇帝是徐寿辉,国号 “天完” 。 “天”是“大”字加“一”,“”是“元”字上加“宀”,“天完”是灭亡“大元”的意思。天完政权在发展的过程中,提出了“摧富益贫”的口号,吸引了大批贫苦农民,起义势力一度遍及南方各地。1353年天完政权各路一度被元军镇压。1360年徐寿辉被掌握军权的陈友谅所杀,天完政权被大汉所取代。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

  元朝末年,统治者昏庸无能,社会经济发展迟缓,甚至倒退,黄河又多次决口。连年的天灾人祸,农民几乎没有办法生活下去,于是在14世纪爆发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战乱的烽火遍地,天下大乱,群雄乘势而起。在群雄征战中,朱元璋脱颖而出,并推翻了元朝的统治,建立了明朝。

反元群雄

  红巾起事失败后,有几支割据势力继续反元。陈友谅于1360年建立大汉政权,雄踞江西、湖广等地;明玉珍于1361年在重庆建立大夏政权,占有四川及贵州、湖广部分地区;张士诚于1354年在高邮建立大周政权,据有江、浙、皖大片富庶地区;方国珍则雄踞于以宁波为中心的浙东地区。

明太祖朱元璋

  朱元璋(1328 - 1398),原名重八,字国瑞,濠州锺离(今安徽凤阳)人。他出身贫苦,少年时曾在皇觉寺为僧。1352年,郭子兴率领农民在濠州起义,朱元璋参加了这支红巾军,因为作战勇敢又足智多谋,很快就得到郭子兴的重用。郭子兴死后,朱元璋由于才能出众而深孚众望,逐渐取得领袖地位。

  1356年朱元璋带领大军,攻占了集庆(今南京),并改名为 “应天府” ,并以 “应天府” 为中心,采取先易后难的战斗策略,一个一个地消灭附近的元军。1364年,朱元璋消灭了他最强大的敌人--- 陈友谅的起义队伍,此后,其他农民起义队伍都被他一一打败。在消灭陈友谅、张士诚等割据势力后,于1368年定都南京,朱元璋在应天称帝,定国号为明,史称明朝,朱元璋就是明太祖。他任用李善长、刘基等谋士,整顿军纪,同年,攻克元朝大都,结束了元朝在全国的统治,废除元代苛政。后接受儒士朱升 “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 的建议,不断壮大实力。此后,他又用了20年的时间,逐步统一全国,实行了一系列加强皇权、巩固中央集权的措施。

  朱元璋重视农业生产,命令在战胜中流亡的农民回家种田,鼓励他们开垦新的农田,提倡种植棉、桑、麻等经济作物,免除他们三年的赋税。到1393年,全国可耕种的土地是元末的四倍。他恢复了手工艺人的自由身份。他还重视水利,建国后,修建了许多水利工程。这些措施对全国社会经济文化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明太祖废除丞相,在中央设立六部,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加强了中央集权。他还严厉处罚贪官污吏,制定法律。为明朝的统治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郑和下西洋

  明朝前期,中国是世界上最先进、最发达的国家之一。为了弘扬国威和加强与世界各国的关系,明成祖朱棣派遣郑和多次出使西洋。西洋是指汶莱以西的东南亚和印度洋一带。

  郑和(1371 -1435年),云南回族人,小名三保,又称三宝太监。他聪明好学,立过战功,明成祖非常信任他,派他出使西洋。他率领两万多人,包括水手和士兵,还有技术人员、翻译员等,携带大量的金、帛等货物,乘坐200多艘海船,从江苏太仓刘家港出发,先到占城(今越南中南部),一路经过爪哇、孟加拉等地,到达红海沿岸,后从锡兰、古里(今印度卡里卡特)回国,历时两年,于公元1407年秋,返回南京。郑和的船队满载着金银珠宝、丝绸、瓷器等中国特产,每到一个国家或地区,郑和都把明朝的礼物送给他们,表达了和他们友好交往的愿望。西洋各国非常友好地接待了他和他的船队,有些国家还派使者跟随郑和前来朝见中国皇帝,同时郑和也从各国换回了珠宝、香料等特产。明成祖对郑和的成绩非常满意。郑和前后7次出使西洋,最后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

  这一时期南洋、西洋许多国家的国王、使臣和商队纷纷来到中国。郑和的出航也为人类航海史作出了巨大的贡献,郑和下西洋比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早半个多世纪。郑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现在东南亚一带还有许多纪念郑和的建筑物,表达了人们对他的崇敬。


郑和下西洋
郑和下西洋
郑和宝船
郑和宝船
郑和下西洋路线图
郑和下西洋路线图



戚继光抗倭

  元末明初,一些日本海盗时常骚扰中国沿海地区,威胁沿海人民的生命安全。当时的人们把这些人叫做“倭寇”。到了明朝中期,倭寇与中国海盗勾结在一起走私抢掠,杀人放火,无恶不作,对沿海人民的危害越来越大。朝廷下决心政治海防,命令戚继光平定倭寇。

  戚继光(1528 -1587年),山东蓬莱人,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民族英雄。公元1556年,年轻的将领戚继光被派到浙江东部沿海地区抗击倭寇。他到了浙江以后,发现明朝军队纪律不严,战斗力不强,于是决定重新招募军队,训练精兵,他很快就召集了一支4千人左右的队伍,队伍纪律严明,把他们训练成英勇善战的精兵。戚继光还创造了 “鸳鸯阵” 战术,将盾牌、狼筅、长枪、叉、钯、棍、刀等长短武器组合使用,亲自率领这支队伍在台州抗击倭寇,屡战屡胜,倭寇闻风不敢来犯。以后又转战福建、广东,所向披靡,被誉为 “戚家军” 。1561年倭寇假装侵犯奉化、宁海,实际想进攻台州。戚继光识破了倭寇的诡计,在台州打败了倭寇。戚继光在台州先后九战九捷,消灭了浙江的倭寇。以后,倭寇到哪里,戚继光就打到哪里,把倭寇打得落花流水。经过近10年的艰苦作战,到了1565年,倭寇基本上被赶出了东南沿海。

葡萄牙侵占澳门

  澳门原属香山县,嘉靖三十二年(1553),葡萄牙商人向海道副使汪柏行贿,借口货船遇到大风浪,打湿了货物,请求在澳门晾晒。葡萄牙人阴谋得逞后,便打算长久居留。他们在澳门扩地造屋,建造炮台,并设官治理。到万历时,来澳门的葡人达到10000多人。明神宗即位后,即向澳门的葡萄牙商船抽取舶税。葡人每年贿赂明朝官吏、政府银五百両。明朝因有利可图,便听任葡人留居澳门。

荷兰侵占台湾

  明朝万历、天启年间,荷兰先后两次占据澎湖,都被福建地方官驱逐,于是他们把目光转向台湾。他们陆续在台湾南部修建了安平城(又名台湾城)、赤坎城(今台南),并建学校,设医院,招民垦荒。天启六年(1626年),西班牙人侵占了台湾北部的鸡笼(基隆)和淡水。崇祯十五年(1642年),荷兰人驱逐了西班牙人,将台湾全部占为己有。


利玛窦与徐光启
利玛窦与徐光启


耶稣会士来华

  十六世纪欧洲宗教改革之后,西班牙、葡萄牙等旧教国家与罗马教会结成旧教同盟,并于1540年成立了耶稣会。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第一个来华的耶稣会士是沙勿略。万历二年(1574年),耶稣会士范礼安等41人来到澳门,企图进入内地传教,未获批准。1582年,懂得一点中文的罗明坚获准到肇庆传教。1589年,利玛窦开始在韶州等地用传播西方科学知识的办法传教,获得了初步成功。之后,庞迪我、毕方济、艾儒略、邓玉函、汤若望、南怀仁等西方传教士都坚持利玛窦的传教思想,将传教与传播科学知识结合起来,将天主教义与中国儒学思想融合起来,取得了很大的成功。据统计,明朝末年,中国的天主教教徒发展到38000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