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专区 | 中三

古文 | (7)《韩非子·说林上》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然后回答问题。

人身①善织屦②,妻善织缟③,而欲徙于 。或谓之曰:“子必穷矣。”人曰:“何也?”曰:“屦为履④之也,而人跣⑤行;缟为冠之也,而人被⑥发。以子之所长⑦,游于不用之国,欲使无穷,其可得乎?”人对曰:“夫不用之国,可引而用之,其用益广,奈何穷也?”  


(韩非子《韩非子·说林上》)


注释:

① 身:自身、本身、自己。

② 屦(jù:用麻、葛等制成的鞋。

③ 缟(gǎo):白绢。

④ 履:鞋。这里用作动词,指穿鞋。

⑤ 跣(xiǎn):赤脚。

⑥ 被:同“披”。

⑦ 长:本领。

1 鲁国人与妻子擅长什么?

A 制作麻鞋与白绢

B 制作鞋子与帽子

C 做鞋子帽子生意

D 具有做生意本领


2 鲁国人打算迁居到越国的目的是什么?

A 边做生意边到处游历。

B 改变自己穷困的日子。

C 学习做鞋子帽子的专长。

D 做买卖鞋子与帽子的生意。


3 越国人有什么异于鲁国的风俗习惯?

I 不穿鞋戴帽

II 不梳理头发

III 喜欢光脚走路

IV 不可修剪头发

A I和 III

B II和 IV

C I、II和 III

D II、III和IV


4 有人认为鲁人不适于迁徙越国的原因是什么?

A 鲁国人的能力不及鲁国人强。

B 鲁国人的专长无法派上用场。

C鲁国人的专长在越国不受欢迎。

D鲁国禁止国人把专长外传出去。


5 为什么鲁国人不认同那个人的看法?

A 他有信心能在越国开发鞋帽的市场。

B 他觉得那人过于墨守成规,不会创新。

C 他可以靠旧有的经验去解决越国的问题。

D 他预测未来越国人会喜欢上穿鞋戴帽的习惯。


6. 本文主旨是什么?

A 唯有勇于面对挑战,才能获得成功。

B 我们不应该截长补短,而是截短补长。

C 做事要根据实际需要,不可莽撞从事。

D 只有愚者才等待时机,而智者造就机会。


7 哪项与文中“以子之所长,游于不用之国。”意思相近?

A 大材小用

B 英雄无用武之地

C 人尽其才,物尽其用

D 一日之所需,百工斯为备


8 下列句子中画线的词,哪项的解释是正确的?

A 欲徙于越 徙:移动

B 或谓之曰 或:或者

C 缟为冠之 冠:冠军

D 其用益广 益:更加


9 “欲使无穷”的“穷”字与下列哪项的解释一样?

A 乐趣无穷

B 穷途末路

C 穷困潦倒

D 无穷无尽


夫不用之国,可引而用之。

10 哪项是上面句子的正确翻译?

A 到了那个落后的国家,我们可以教导他们穿鞋戴帽。

B 到不用鞋子和帽子的国家,我们可以引导他们用它们。

C 到不用我们专长的国家,我们可以把专长传授给他们。

D 到那个没有我们专长的国家,我们可以吸引他们来学习。

参考答案:

题数

答案

小锦囊

1

A

原文:鲁人身善织屦,妻善织缟。

鲁国有个人善于用麻、葛编织鞋子,他妻子善于纺织白绢。缟是细白的生绢,是制作帽子主要的材料。

2

D

原文:鲁人身善织屦,妻善织缟。

他们打算凭借他们擅长的技能,即是制作鞋子和帽子,到没有卖鞋子和帽子的越国开拓市场。

3

C

原文:屦为履之也,而 越人 跣行;缟为冠之也,而越人被发。

越国人习惯于光脚走路,披散头发。他们都没有穿鞋戴帽的习俗。

4

B

原文:以子之所长,游与不用之国,欲使无穷,其可得乎?

鲁国人的专长到了越国是无法派上用场,越国根本不需要用到鞋子与帽子。

5

A

原文:“夫不用之国,可引而用之,其用益广,奈何穷也?”  

鲁国人信心满满地认为到不用鞋子和帽子的越国,正是好时机引导他们穿鞋戴帽,开发鞋帽市场。他预测他们的鞋子和帽子必能大卖,怎么会变贫穷呢?

6

C

题目提问本文的主旨,所以必须按照作者的本意作答。作者韩非子借此文提出做事要切合实际,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分析客观条件,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如果题目问“这则故事带出的道理”,答案可以根据不同观点,不同角度去思考,如赞赏鲁国人有胆识,有眼光,勇于创新,把握时机。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截长补短指比喻用长处补短处,出自《孟子·滕文公上》。

7

B

“以子之所长,游于不用之国。”一句解释为有才能却没地方或机会施展,即是“英雄无用武之地”。

“一日之所需,百工斯为备” 的意思则为我們每天的所需,都是要靠百种职业等辛苦完成的,出自《孟子》。

8

D

欲徙于越的“ 徙”译为迁移。

或谓之曰 的“或” 译为有的、有的人。

缟为冠之的“ 冠” 译为帽子。

9

C

“欲使无穷”的“穷”的意思是穷困、贫穷。

“乐趣无穷”与“无穷无尽”的“穷”则解释为尽头、完结。“穷途末路”的“穷” 则解释为处境困窘处。

10

B

“不用”这里指的是没有用“鞋子与帽子”,翻译时需补充。

“之”是代词,代指鞋子和帽子。

译文:

鲁国有个人本身善于用麻、葛编织鞋子,(他)妻子善于纺织白绢。他想搬到越国去。有人对他说:“你(去越国)必定会变穷的。”这个鲁国人问:“为什么呢?”这个人回答说:“麻鞋是用来给人们穿着走路的,但是越国人是赤脚走路;白绢是用来做帽子给人们戴的,但是越国人披散着头发。凭借你们的专长,去到不使用(你的产品)的国家,想让(自己)不穷,这可能吗?”。鲁国人就反问他说:“到了不用鞋子和帽子的地方,(我们)可以引导他们用它们啊!鞋子和帽子用得越广泛,我们怎么会贫穷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