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专区

古韵文 | 叶老师古韵文纸上浅谈兵记(8):佳节的思念

● 当我们逢年过节的时候总会想家,思念亲人,古时候的人也是一样,他们把这种思念之情都写在诗中。

● 热闹欢愉的节日场面,使人感到身“在异乡为异客”的孤寂的游子形象,更加鲜明。

● 一些诗人在思念亲人的诗歌里,构思精巧别致,把“我思人”的情绪,折射为“人思我”的幻觉。


挑战自己


尝试不参考任何资料,看看自己是否能正确地回答下列问题。


邯郸①驿②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③ 。

白居易《邯郸冬至夜思家》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王维《九月九日⑦忆山东兄弟》


【注释】

① 邯郸(Hándān):地名,今河北省邯郸市。

② 驿:驿站,古代的传递公文,转运官物或出差官员途中的歇息的地方。

③ 远行人:这里指白居易。

④ 登高:古有重阳节登高的风俗。

⑤ 茱萸(zhūyú):一种香草,即草决明。古时人们认为重阳节插戴茱萸可以避灾克邪。

⑥ 一人:这里指王维。

⑦ 九月九日:即重阳节。古以九为阳数,故曰重阳。


1. “抱膝灯前影伴身”描写了诗人怎样的形象?

2.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首句用了一个“独”字,两个“异”字,渲染出诗人怎样的情感?

3. 两首诗的后两句都是诗人的想象,这从哪两个词语可以看得出来?

4. 白居易和王维各用了什么想象画面来表达思念亲人?

5. 试写出两首诗歌的相似内容。


循序渐进


1. “抱膝灯前影伴身”描写了诗人怎样的形象?

孤寂

答案说明

“抱膝”二字生动地勾画出作者默默呆坐的神态,用“灯前”自然引出“影”,而“伴”字又将“影”和“身”联系起来,抱膝枯坐的“影”陪伴抱膝枯坐的“身”,显得形影相吊。这充分反映出作者思家时的一种孤寂心情。


2.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首句用了一个“独”字,两个“异”字,渲染出诗人怎样的情感?

诗人在异乡作客的生疏不适的孤独感。

答案说明

“独”表示孤独。

“异”带出生疏、没有归属感。


3. 两首诗的后两句都是诗人的想象,这从哪两个词语可以看得出来?

“想得”、“遥知”


4. 白居易和王维各用了什么想象画面来表达思念亲人?

白居易描写冬至夜深时分,家人还围坐在灯前,谈论着自己这个远行之人。

王维描写兄弟重阳节登高,遗憾少了他。

答案说明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想得”说明这两句是题目要的“想象”画面。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遥知”说明这两句是题目要的“想象”画面。


5. 试写出两首诗歌的相似内容。

两个诗人把“我思人”的情绪,折射为“人思我”的幻觉/两个诗人在佳节特别思念家人。



参考资料


资料来源 :https://www.thn21.com/


【翻译】

白居易《邯郸冬至夜思家》

我居住在邯郸客栈的时候正好是冬至佳节。晚上,我抱着双膝坐在灯前,只有影子与我相伴。

我相信,家中的亲人今天会相聚到深夜,还应该谈论着我这个远行人。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独自一人流落他乡成为异乡客,

每碰到传统节日加倍思念亲人。

在远方也知道兄弟们攀登高山,

都采茱萸插戴头上只有我没有。


【鉴赏】

白居易《邯郸冬至夜思家》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冬至佳节,在家中和亲人一起欢度,才有意思。如今远在邯郸的客店里,将怎样过法呢?只能抱着膝坐在孤灯前,在静夜中,惟有影子相伴。第一句叙客中度节,已植“思家”之恨。第二句,“抱膝”二字,活画出枯坐的神态。“灯前”二字,既烘染环境,又点出“夜”,自然引出“影”。而“伴”字,又将“身”和“影”联系起来,并赋予“影”以人的感情。“影”与“身”皆抱膝枯坐,其孤寂之感,思家之情,已溢于言表。以直率质朴的语言,道出了人们常有的一种生活体验,感情真挚动人。二是构思精巧别致:首先,诗中无一“思”字,只平平叙来,却处处含着“思”情;其次,写自己思家,却从对面着笔,语颇直。“驿”,驿站,古代传递公文或出差官员途中歇息的地方。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这个冬至佳节,由于自己离家远行,家里人一定也过得不快乐。当自己抱膝灯前,想念家人,直想到深夜的时候,家里人大约同样还没有睡,坐在灯前,在谈论着我这个“远行人”吧!三、四两句十分感人,也颇耐人寻味:诗人在思家之时想象出来的那幅情景,却是家里人如何想念自己。至于“说”了些什么,则给读者留下了驰骋想象的广阔天地。每一个人都可以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给予补足。


王维《送别》

        这首诗是王维十七岁时因重阳节思念家乡的亲人而作,抒发身在异乡的游子适逢佳节对故乡亲人深切的思念之情,反映出人们的心声,引起人们的共鸣。全诗朴素无华,蕴藉深厚,用词精练,曲折有致,堪称千古绝唱。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首句写身在异乡的诗人每到佳节倍加思念故乡的兄弟亲人。

起句一个“独”字,造境突兀,既刻划出了诗人举目无亲、孑然孤单的形象,又传达出抒情主人公寂寞凄凉的心境。两个“异”字迭用,更加强了诗人的孤独之感,为诗的画面增添了凄楚的色彩。第二句是全诗的诗眼和感情主线。这里的“每逢”二字,突破了“九月九日”这一特定时间的局限,使人体会到诗中之情酝酿日久,今年九月九日的爆发只不过是碰到了重阳佳节这一导火索罢了,一个“倍”字,既渲染了今日思亲之情的强烈,又表明了平日思亲之经常。这两句诗着重在写诗人节日的感受,由于诗题已经点明时值重阳佳节,埋下了热闹欢愉的节日场面的伏笔,因而就愈使人感到身“在异乡为异客”的孤寂的游子形象,更加鲜明。

        前两句,可以说是艺术创作的“直接法”。几乎不经任何迂回,而是直插核心,迅即形成高潮,出现警句。但这种写法往往使后两句难以为继,造成后劲不足。这首诗的后两句,如果顺着“佳节倍思亲”作直线式的延伸,就不免蛇足;转出新意而再形成新的高潮,也很难办到。作者采取另一种方式:紧接着感情的激流,出现一泓微波荡漾的湖面,看似平静,实则更加深沉。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由自己思亲,想到亲人节日必然也在想念自己,从而更加深了诗人珍视兄弟手足之情、思念家乡亲人的情思。古时有重阳节佩茱萸登高饮菊花酒可以消灾避邪之说。这里,诗人巧妙地通过兄弟重阳佳节佩茱萸囊登高这一富有典型意义的生活细节来使兄弟思己之情具体化、形象化,用兄弟对登高行列缺了一人的遗憾心情来反射出诗人思亲的心曲,更使人感到诗情真挚:委婉动人。

        这首诗注重感受和细节的典型性,“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感受,既是诗人日常感受的升华,又是长期客居异乡的游子节日感受的概括和总结,有相当的普遍性和代表性。登高插茱萸的细节,体现了节日兄弟聚首的欢悦,同时也具有浓厚的时代和地方色彩。正因为这首诗注重感受、细节、时间、环境诸方面的典型选择,因而就形象逼真地表达了诗人具有典型意义的感情。因此千百年来屡经传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