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生投稿
如果你问小时候的我,华文是什么,我会毫不犹豫地回答:是绕口令挑战。记忆中,“红鲤鱼与绿鲤鱼与驴”,“四是四,十是十”等绕口令,是每个小孩童年必定挑战的项目。这些让人抓狂的翘舌音,我却心甘情愿地接受挑战,那时的我并未意识到其中蕴藏着华文的韵味与精妙,只是单纯地想在朋友面前炫耀绕口令的本领。因此,总是甘之若饴地付出我珍贵的放松时间,苦练汉字的每个音符音调和翘舌音。于是,我渐渐发现华文有种独特的乐趣,每一个翘舌音和不翘舌音的发音,仿佛是华文世界里活泼的音符,奏响着奇妙的旋律。每次挑战不熟悉的绕口令时,舌头好像要在下一秒喘不过气来。我开始意识到华文的每个音调都都充满节奏感,那份属于华文的独特调子,在我的心中埋下了热爱华文的种子。
尽管如此,小学时,华文对我来说更像是一个固定任务,也就是每周背诵一篇古诗词。我对背诵古诗词的理解简单而直接:背诵,记忆,再背诵。那时,我并不知道,这些诗句不仅是记忆中的一部分,它们将伴随我的一生,成为我与华文之间深深的情感纽带。如果你问当时的我什么是古诗,我肯定认为故事只有朗朗上口的调子,难以理解其中的含义。然而,这些都只是短期记忆,不出几日,我便把它们通通遗忘了。为了激起我对华文的兴趣,母亲特地下载了将古诗转换成儿童动画版歌曲的内容,帮助我理解古诗的意境与创作背景,但我却不了解母亲的用心良苦,只觉得歌曲无聊枯燥。以至于后来回忆起小时候背诵古诗词的时光,头脑却只蹦出“窗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和“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这两首家喻户晓的名诗。那时的我,以为古诗仅是唐朝的独特产物,认为所有的诗人都生活在那个时期,经了解后才晓得,诗词的宝藏远远不止这些,唐代、宋代、元代、明代、清代的诗人们,每一位都有着不同的风采与情怀。
一次机缘巧合,班主任为了增加课堂的趣味性,展示几张图片让我们猜成语。而平日不去了解成语的含义和来源的我,完全答不上来。班主任展示的第一题便是一个夸张的大嘴巴在一个超大号汉堡包前,流了遍地口水,一旁还放着一把长尺测量唾液的高度。看着同座们迫不及待地回答,我却完全毫无头绪。结果是让人意想不到的“垂涎三尺”!怎么会是这个答案呢?就当我一头雾水时,班主任向同学科普了“涎”的意思,涎”字由“水”和“舌”组成,表示口水的流出,表示一个人对某物非常渴望或期待。那刹那,我意识到我们日常用的成语又那么有趣又搞笑的出处,回家后我马上搜索了各种成语的来源以及含义,我才发现原来华文的奥秘精深不止于此,从此,我像是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沉醉在华文的独特魅力里,爱上了它的丰富与精致。于是,我改变了学习华文的方法,开始细心地琢磨汉字的每一撇每一捺,每一次刁钻细致的学习,每一步的了解,都是我与华文世界之间进一步深厚情感的建立。
中学时期,选中文科是否是个正确选择,一直是个令人纠结的问题。许多同学因担心华文的难度过高,从会拉低总平均的分数,便选择放弃这个科目。曾经,甚至有同学劝我放弃华文,认为华文的知识深奥难以掌握,觉得会成为全A的“绊脚石”。面对这个情况,一部分学生却因害怕而退缩,放弃华文。那么我们就应该因为这个学科难度高而放弃吗?不!我尽管我也曾迷茫和担心,但我始终坚信华文不仅是一种学科,更是一种传承的文化,一种责任的承担。我深知,学习华文并不是为了应付考试,更是对文化的传承和尊重。而身为后代的我们,我深感自己肩负着传承文化的责任,而这份责任正是通过努力学习华文来实现的,因此我将努力提高自己的华文水平,勇敢地走好这条路。我坚信,尽管或许许多人认为华文太难,令人心生畏惧,但我们不能遇到瓶颈就轻易舍弃,每一次突破难点的瞬间,都是华文水平和质量的飞跃。
华文对我的影响深刻,已成为我人生必不可少的部分。学习华文不仅让我在知识的苍穹中翱翔,更让我学会了如何用心去感悟和表达。这,就是华文的魅力。从中,我学习了如何把内心情感与精神凝结成文字,这大大提升了我的思维方式,塑造了我的语言表达能力,也让我在不断阅读和思考中,形成对万物的独特见解。除了学会如何运用简练的语言表达情感和见解,我还通过文字理解他人所表达的含义,逐渐构成沟通的桥梁,同时也领悟了华文的真谛和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