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生投稿

我爱华文 | 吕鸣仁:关于马来西亚华文教育的深思(26.08.25)

在马来西亚,华文教育宛如一盏永不熄灭的灯火,虽历经风雨依旧顽强燃烧,照亮无数华族的心灵一隅。它不仅是语言的通衢,更是文化的坚韧纽带,扎根心底,化作文化身份认同的基石。

自 19 世纪,华族迁至南洋,祖辈们坚持办校教授中文,悉心守护社群的文化底蕴。中文,这门古老深邃的语言,也是连接往昔与未来的 “历史工匠”。对于马来西亚华人而言,研习华文,仿若踏入尘封的历史,感受祖悲们的智慧与深情。那些古老的文字,拼凑出沧桑而扣人心弦的文化图腾,引得无数人甘愿为之捍卫与牺牲,如已故的林连玉、沈慕羽、严元章、林晃升、陈嘉庚和陈六史等。

有人认为,学习中文只需掌握日常沟通即可,无需深究背的后历史与文化。但这种浅尝辄止的态度,让他们错失了华夏文明的珍贵瑰宝,正如 “虽至宝山,终无所得”。华文教育最终目的并不是让人变得理性和聪明,而是赋予人伦理的温暖,让人在群体中感受辈分的共鸣与亲切。历经千年沉淀的伦理机制与先辈的处世智慧,是华文教育的馈赠,让我们懂得入世,知晓尊卑有序,且抑制那份过于自由的个人主义思潮。

华文,更是传承文化和塑造身份的深层动因。德国哲学家马丁・海德格尔(Martin Heidegger)在其哲学体系中强调“存在”(Being)的重要意义。他认为,人的存在并非局限于物理层面,还涵盖了文化、语言和历史。正如他所说:“语言是存在的家园。”故学习华文,不仅是学习一门语言如此简单,而是选择一个存在方式。华文即华族的存在家园,是我们对文化身份和存在的构筑。透过华文的培育,我们得以将中华数千年的历史和文化记忆传承给下一代,让年轻一代在多元文化的复杂环境中寻得自己的根与魂。

许多人觉得学华文对未来用处不大,不如学数理和英文利于职业发展。用庄子的话反驳则更有力:“无用之用,是为大用。” 在《庄子・人间世》中,大树因材质疏松被视为 “无用”,却因此长寿免遭砍伐。在看似 “无用” 的华文学习中,兴许你能够避开其他语言思维的陷阱与锋芒。在中文所构建的的思维语境里,收获更为丰富、融合与循环往复的哲思,而不至于变得过于理性与冷漠。庄子还说: “知无用而始可与言用矣。天地非不广且大也,人之所用容足耳。然则厕足而垫之,致黄泉,人尚有用乎?”“有用”是脚下这块土地,但若把这土地之外的地方都消去,试问这片“有用之地”还有用吗?因人所步行的是依靠不步行的路所支撑的。有用需与无用相互配合,才能使“有用”真正的有用。

从现实角度看,在全球化浪潮下,中文在国际舞台日益重要。它不仅能拓展国际视野,未来或许还会成为衔接各科技领域的媒介语。在急功近利者眼中,华文教育或许只是无用字词的堆砌,无法直接换取金钱地位。然而,这看似无用的教育,却如春雨润物,悄然滋养华族心田。它不仅传授知识,更潜移默化塑造人的品性,让我们在喧嚣世界中找到生而为人的意义与归宿。

在这条漫长且艰辛的道路上,华文教育这一盏永不熄灭的灯火,并非其火焰盛大,而是每一个时代都有无数点灯人挺身而出守护这点微弱火光,让它继续照亮后人的生命征途。但愿每一位学子,都能在华文教育的孕育下,茁壮成长,成为一个深情且有担当的华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