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生投稿
近日,网络上疯传中六课程的中国文学史被废除的消息,引发了两极化的评论。反对者认为,中国文学史承载着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若将其剔除,无异于釜底抽薪;支持者则认为,中六课程时间有限,难以系统梳理整部文学史,因此以精选作品串联文学发展脉络,是更为实际的做法。面对这样的争议,不禁让我回忆起自己在中学时期自修中国文学课的经历。
我当年是理科生,而中国文学课仅在文科班开设。事实上,在求学过程中,我已渐渐意识到自己并不适合理科,相较于科学,我更擅长并热爱文科。然而,当时的主流观念普遍认为理科生的前途比文科生更广阔、更光明。受此影响,我硬着头皮把自己塞进枯燥的公式里,一遍遍背诵方程式。而华文与文学,却让我在这狭窄的世界里找到了一片自由的天地。
我热爱写作,经常投稿,也喜欢阅读。偶然间,通过老师的介绍,我得知马来西亚教育文凭考试(SPM)可以报考中国文学课。老师向我们讲解,这门课的考试范围主要围绕三本书:鲁迅的《阿Q正传》与《祝福》、老舍的《归去来兮》,以及涵盖古代散文、古诗词、现代散文和现代诗的《友联文选》。至今回想,那时的我虽然读了不少书,但由于缺乏系统学习,也对文学名家知之甚少,没想到,这三本书竟成了我叩响中文系大门的敲门砖之一。
我从未正式上过中国文学课,只是靠着老师提供的笔记自学。在这两年里,我仅参加过两次考试——一次是预考,另一次便是正式的SPM考试。幸运的是,我最终取得了A-的成绩。然而,当时的我并未将这门课看得太重,它只是满足了我对华文的热爱罢了。未曾料想,这个偶然的选择,竟悄然改变了我的人生轨迹。
后来,我通过面试成功考入师范学院,修读教育中文系。那一年,全马仅录取了10名学生,他们几乎都是SPM9A以上的优异生,而我只是勉强达到了师范学院的录取门槛——6A。讲师告诉我们,那一年教育中文系的录取条件之一,便是必须在SPM报考中国文学这门课。
“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当初,我报考中国文学课不过是出于一时的兴趣,未曾想,这颗无意间播下的种子,竟在多年后悄然生根发芽、茁壮成长。当年的三本书收录的皆是中国文学中的经典之作,尽管我当时对中国文学史一无所知,却依然读得津津有味。而正是这份热爱,帮助我踏入了师范学院,继而在十多年后进入马来亚大学攻读硕士,一步步构建起对中华文化与中国文学史的认知。
我们永远无法预知,今日的一次小小选择,未来会引向何方。但如果心之所向,何妨去读一读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