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览古今
南洋的地理位置
南洋是明清民时期称呼东南亚较深区域(不包括越南北部等)及其水向型附近区域(一是南亚的斯里兰卡、马尔代夫、印度海岸,而阿拉伯海西岸属西洋了;二是印尼东方的澳洲北部即巴布亚新几内亚、所罗门群岛,三是菲律宾群岛以东的帕劳群岛等西太平洋群岛)。
南洋的地理概念主要是指当今东盟十国在内的广大区域,包括马来群岛、菲律宾群岛、印度尼西亚群岛,也包括中南半岛沿海、马来半岛等地。而广义的南洋还包含当今的印度、澳大利亚、新西兰以及附近的太平洋诸岛。
在下南洋的流民浪潮中,来自全国大部省份,但福建、广东人占据大多数(95%以上),这与其地理、人文因素有关系。闽、粤两省海岸曲折,老百姓与海相习;两省距离南洋较近,往返方便,路近费省,较去拉美等地更具“可选择性”。
何为南洋?
今人所说的南洋,包括明代的东西洋。所谓东西洋之称,首见于《岛夷志略》,至明代开始盛行,大致以马来半岛和苏门答腊以西。今之印度洋为西洋,以东为东洋。南洋即是华南之洋,也是连接东西方之洋。
南洋指东南亚较深区域为主的区域,也包括斯里兰卡等,它介于太平洋和印度洋之间,一个由2万多个岛屿组成的地方,这就是南洋。
下南洋
“下南洋”是指中国人向南洋区域的迁移,到南洋区域来活动,其主要的目的是官事、经商、打工和迁徙,历史上称为“下南洋”或走南洋。
历史学者将“下南洋”分为:小规模时期与大规模时期(洪流时期)。
小规模时期:
郑和下西洋(前期是下南洋)之前,老百姓走南洋是小规模活动。公元1世纪左右,中国就与缅甸、越南等国互有来往。三国时期,东吴孙权(公元226年)曾派宣化从事朱应、中郎康泰浮海巡抚东南亚。唐代时,移民人数开始增多。因为当地很落后,华人走南洋的影响还是比较大的,海上丝绸之路为落后的南洋带去了商品和一些先进技术,甚至为一些地方建立政府,从而加快了当地社会发展级别(菲律宾群岛上出现的诸多国家曾是中国的属国,例如郑和去南洋时任命当地华商许柴佬为吕宋总督并管理二十年 )。
洪流时期:
洪流时期 :明朝至民国
移民籍贯 :福建、广东为主
定居地 :东南亚
成因 :贫困、战乱
移民人数 :可能数百万,其后人已达数千万
下南洋不等于迁徙,事实上包括四个方面:一是官事,二是去东南亚经商(海上丝绸之路),这种活动出现最早而且贯穿始终,规模大,三是去打工式的谋生,起初的主要动因是建立和统治印尼(那个区域小国多而被荷兰打败及建立一个大国即荷属印度尼西亚,统治近四百年)的荷兰当局对当地人有些担心、而来华南招工(作为荷兰人的勤杂工),后来一些下南洋的打工一些年份也回来,因此,不能忽视打工这种事情,四是迁徙到东南亚。其中,突出的是经商和迁徙,迁徙最显眼、规模大。下南洋是以广东和福建人为主,目的地是以东南亚为主。
欧洲列强统治南洋各区域时期希望引华人去开发,加之中国几次大乱,讨生活的移民出现了洪流。明末、清朝和民国时期,中国人去东南亚经商(海上丝绸之路)、打工、乃至迁徙到东南亚,起初的主要动因为荷兰当局来华南招工,规模巨大,纳土纳群岛就是由华人建设起来的。
海上丝路
海上丝绸之路从中国东南沿海,经过东南亚半岛和南海诸国,穿过印度洋,进入红海,抵达东非和欧洲,成为中国与外国贸易往来和文化交流的海上大通道,并推动了沿线各国的共同发展。在宋元时期,中国造船技术和航海技术的大幅提升以及指南针的航海运用,全面提升了商船远航能力。这一时期,中国同世界60多个国家有着直接的“海上丝路”商贸往来,引发了西方世界一窥东方文明的大航海时代的热潮。其中与南洋区域的商业往来是首要内容(这个南洋包括东南亚,也包括印度海岸等),去西洋是次要内容(这个西洋包括中东和东非区域,阿拉伯海以东属南洋)。
移民原因
下南洋在福建、广东也称“过番”,属于闽粤方言,指的是到南洋一带谋生。
1. 从明朝到民国这段时期,中国战乱不断,民不聊生。福建、广东一带在当时慌乱穷困,人多地少,老百姓生活极度难以维持,为了谋生计,改变个人或家族的命运,躲避战乱,闽粤地区的老百姓一次又一次、一批又一批地到南洋谋生。不堪战乱的普通百姓和权力失落的前朝贵族纷纷移居海外。由于地缘上的毗邻关系,东南亚成为中国移民的迁徙地和避难所。
2. 英国、荷兰殖民统治下的南洋,正处于加速开发过程中,对劳动力的需求量非常大。南洋诸国为吸引华工,先后推出一系列优惠政策,如马来西亚最大的一个州——砂拉越州,在白色拉者 (即国王) 二世执政时期,就颁布过一个特别通告:给移民足够的免费土地种植,政府提供临时住屋安置移民;免费供给大米和食盐一年;提供交通运输工具,建立警察局保护华人安全,华人可永久居住在砂拉越等。这样的政策对于中国国内流离失所、丧失土地的无业流民来说,具有强大的吸引力。很多人就是在这个时候,或携妻带子,或孤身一人,漂洋过海来到南洋。
清朝末年,贩卖华工的活动越演越烈,甚至变成 “贸易” 。外国殖民者用各种手段从中国带走大量华工。这些华工虽有一纸合约,但却不能改变他们沦为奴隶的命运。
早期下南洋,血泪南洋路
中国人是从公元7世纪(即唐朝时代)开始移居南洋。有些人到南阳从事贸易活动,日久就留在当地。由于唐朝强大,当时定居在南洋的华人就自称“唐人”,称祖国为“唐山”,而华人聚居地就称为“唐人街”。
宋朝时期,由于手工业、商业和海上交通发达,宋朝政府开展了与南洋各国的贸易往来。当时的许多中国人也跟着乘帆船下南洋,若错过返航季节,他们就留在当地,次年再返回祖国。留在南洋的中国人,叫做“住蕃”,他们就在当地娶妻生子。
公元14世纪,印度洋的航运已掌控在中国人手中。明朝初年(1405 –1433年),郑和七次下西洋,访问了30多个国家。其中就有14个属于南洋地区。此后,华人遍布南洋各地。
从明清时期起,移居东南亚的华人数量达到了历史的高峰,这使西方殖民者感到不安,因深怕这些华人移民会危害其统治,西班牙、荷兰殖民者进行了多次血腥大屠杀。由于居于吕宋的华人远超西班牙殖民统治者,西班牙殖民者多次驱遣华人。
公元1602年,有官吏对明神宗谎称吕宋遍地是金银,就连树上都长满了黄金。明神宗信以为真,派人到吕宋岛勘察金矿。明朝的举动引起了西班牙殖民者的恐惧,第二年,西班牙殖民者对吕宋华人进行了大规模的屠杀,死难者约25000人,他们的财产损失难以计算,他们的财产被拍卖后,有36000 比索,被西班牙人拨为军用,有30000 比索则缴入西班牙殖民者的“皇家金库”。
对于西班牙殖民者的暴行,明朝廷淡然处之,还表态“中国皇帝宽怀大度,绝不兴师问罪”。明朝政府对西班牙殖民者的容忍和放纵使得他们更加肆无忌惮。1639年,西班牙总督强迫马尼拉华人到城外一个新开发的水稻种植区工作,因遭到华人的反抗,西班牙殖民者进行第二次的大屠杀。这一次的屠杀致使吕宋岛的华人所剩无几,而整个菲律宾遇难的华人约有22000人。惨案发生后,有几条河里的水被尸体污染,导致河水长达6个月不能食用。
1762年,西班牙人对华人实行第四次大屠杀,他们发布 “杀掉所能找到的一切中国人” 命令,宣告所有华人都是西班牙的叛徒,在什么地方发现,就在什么地方绞死,于是四处搜捕,掀起骇人听闻的屠杀高潮。殖民者们把10多个人的辫子系在一起,再绑上石头,扔进大海活活淹死。在这次的疯狂屠杀中,又有近20000名华人遇难。
荷兰殖民者巩固了在爪哇的地位后,也开始对印度尼西亚日益增多的华人害怕起来。早在18世纪20年代,他们就把贫穷失业的华人流放到锡兰岛和开普殖民地去,只有得到特别许可证的华人才被允许住在爪哇。后来东印度公司发出命令:凡属可疑的华人,不管有无 “居留准字” ,统统抓起来关在监牢里,再行审查。官吏们以发给居留准证为由,大肆索取贿赂。为了勒索富有的华人,贪官污吏找借口把他们抓起来关在监牢,逼迫他们交出大笔钱作为赎金;而穷苦的华人就被流放到锡兰岛上做苦工。后来事态恶化,殖民者谎称将华人送到锡兰岛做苦工,但船一离开海口,那些华人就被扔进海里,葬身鱼腹。
剥削和压迫使殖民者胃口大开,变本加厉地残害当地华人,荷兰总督还借口华人准备攻击巴达维亚,掀起一场对华人的大屠杀。荷兰士兵和被唆使反对华人的暴民大肆抢劫和屠杀华侨,并四处放火,有600多处华人住所被劫掠和焚毁。总督下令把北部的中国人一概杀死,还发出布告:凡在城外杀一个中国人的给赏银2“杜卡特”(荷兰金币)。就连在医院里的华人也被暴徒拖出医院,活活打死。这种暴行大约持续了10天之久,一万多尸首横陈街头,就连老幼妇孺都不能幸免于难。
今日之下南洋
如今海外华人中最大的一个群体,就是东南亚华人。他们中的绝大部分,就是几百年前那些在南洋披荆斩棘的下南洋者的后代。
大量的华人涌入东南亚后,对当地的生产、生活以及经济建设,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一方面,许多华人在侨居国从事商业活动,负责管理海外贸易,收购当地土特产,销售货物,从而形成一个沟通中国与海外贸易的商业网络。这些人也多为当地政府所倚重,暹罗王室就曾表示,“如果没有华侨,宫廷什么买卖也做不成”。另一方面,还有相当一部分华人从事手工业,烤面包师、裁缝、鞋匠、金匠、银匠、雕刻师、锁匠、画家、泥水匠、织工,几乎无所不包。从事农业、园艺和渔业的华侨人数也很多,他们同样在当地社会的日常生活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在东南亚经济发展过程中,工矿业一直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在印尼加里曼丹,华人是当地金矿的唯一经营者。矿工人数最多时曾超过9万,每年生产的金矿砂都在百万盎司(1盎司=28.35克)以上。19世纪以前,马来西亚的锡矿也几乎全部由华侨开发。现在当地许多被称作 “锡湖” 的大型锡矿区,都是华侨一锄头一锄头挖出来的。正是由于华侨的辛勤开采,马来西亚的锡产量在很长一段时间占据世界锡总产量的一大半。
“下南洋”的中国人,就这样成了当地经济开发的主力军。他们的勤奋与努力,改变了所在国经济落后的状况。就连英国的海峡殖民地总督瑞天咸也承认,马来半岛的繁荣昌盛,皆华侨所造成。
华人在改变所在国的经济状况的同时,很多人也彻底改变了自己与家族的命运。东南亚华人,先后出现了数以百计的百万富豪、千万富豪。与此同时,东南亚华人在政治上的地位也越来越高。菲律宾前总统阿奎诺和阿罗约·科拉松两夫妻都具有华裔血统(福建省人);泰国前总理塔辛和英拉·西那瓦两兄妹也是中国人的后裔(广东省梅州人)。在泰国议会,三分之二的议员也是华裔。在马来西亚,华人从政并取得成功,也是事实。
农业
历史上,中国和南洋地区各国都以农业为主。
随着大批移民的到来,中国的农业技术亦迅速在南洋地区广泛传播开来,主要体现在开辟荒田及传播耕作技术、水利建设和农作物引进等方面。明末清初,大批躲避战乱的华人到越南南方定居,这些迁徙至越南的华人移民开荒辟地,种植稻米果蔬,将大片土地变为万顷良田。
古代的缅甸 ,也有中国的农业耕作技术传入。诸葛亮在225年南征时,曾把汉族的农业生产经验和技术传授给西南各少数民族,而这些经验和技术又转而传入缅甸北部。到明代时,大批华人也开始到了缅甸垦殖。1659年,南明永历皇帝带领大批人马逃入缅甸,后失散人员留居缅甸北部,垦殖农耕。到19世纪,已有近10万华侨居住在萨尔温江两岸河谷中,从事耕种、畜牧和山道贸易,开垦了大片荒地。后来,华人还大批南迁,参加了下缅甸三角洲的开发和稻米种植。
古时的泰国,农业落后,许多土地缺乏劳动力而未被开垦。19世纪初,大批来自广东潮州地区的移民在靠近海港、河镇的农村定居,并逐渐向广大的农村扩散。他们刻苦耐劳,开山辟荒,种植粮食、蔬菜和各种经济作物,使僻野荒山成为良田果园。中国移民带来了农耕技术,如采用分秧移植法种植水稻,并大量从事胡椒培植,使华人的胡椒栽植量达全国总数的90%。华人把中国农业生产技术应用到泰国的农业生产中,不仅受到泰国统治者的欢迎,且为促进泰国的农业发展做出了贡献。
郑和船队到达马六甲后,当地的人民逐渐改变了原有的生活方式,他们从海上架木为屋迁到陆地定居,并向华人学习耕作法。15世纪初,明末清初,许多避乱南来的华人在丁加奴定居,从事农牧业,种植胡椒、甘蔗等。随着世
纪华人的涌入,马六甲等地华人致力于种植棉花、木薯、胡椒、甘密、肉豆蔻和橡胶树等经济作物。马来西亚生产橡胶,而第一个开辟商业性橡胶树种植园的,正是马六甲华人地主兼木薯种植园主陈财渊。他于1895年在马六甲市郊武吉林唐种植了第一批商业性橡胶树,并于1898年成立马六甲橡胶与木薯公司,此后,马六甲的橡胶树种植才获迅速发展。由于华人的不懈努力,马来西亚的橡胶、胡椒的种植面积不断扩大,产量迅速上升,成为当地的经济支柱。
早在明朝初年,就有华侨在印度尼西亚从事农业生产,他们种植稻米、蔬菜、瓜果以及胡椒、甘蔗等。华侨把中国的农具也引入当地。在爪哇文登地区印尼农民耕田所使用的就是华侨蔡焕玉所推广的“中国犁”。
在菲律宾吕宋岛北部山区的梯田文化就是受中国南方的梯田文化的影响而形成的。华侨把中国人所使用的水牛、黄牛、马以及犁耙、水车、水磨等农具带到菲律宾,并在生产中采用堆肥或其他有机肥料。直到现在,菲人所使用的耕种工具,如犁、耙、铲、镰刀等,还和中国农人所用的同一模样,其犁田、播种、插秧、薅草、收割、堆稻秆的方法也相同。可见菲岛的整套农业方法是从华侨那里学会的。
18世纪初,到越南北方的华人移民在开荒种地的同时,也筑坝围堰,兴修水利。在越南南方,华人也参与了许多水利工程建设。在这同时,还把许多种农作物引进所在国,从而丰富了当地人民的生活。例如,他们把芹菜、韭菜、油菜、蚕豆及荔枝、红枣、枇杷、柿子等多种蔬菜和水果从中国引入缅甸。以致后来缅甸人在这些蔬菜和水果的名称前面加上缅语 “德田” (意即中国)以示其来源,或直接借用汉语音译命名。在柬埔寨,一些植物和农作物的名称前冠以 “秦” (中国),以说明它们来自中国。华人也把白菜、韭菜、萝卜、龙眼、荔枝、米仔兰等中国蔬菜、果树、花卉引进了印度尼西亚。在菲律宾,华人引入了白菜、莴苣、豌豆、芋头以及橙、柚、柑橘、枇杷、李子、荔枝、水蜜桃、杏、龙眼等蔬菜和果类。
风俗习惯
南洋地区在日常生活、家庭关系、节日娱乐的方面,都不同程度地受到了中国风俗习惯的影响。
中国的日常用品曾大量出口到南洋各国,受到人们的欢迎,给当地人民的生活带来极大的便利。例如,越南人模仿中国人使用筷子吃饭这与其他南洋国家有所不同。古代柬埔寨人对中国的日用品十分喜爱,包括丝绸、瓷器、麻布、雨伞、铁锅、铜盘、篾箕、木梳、针、草席等物。
泰国民间所使用的绢伞、绢扇,也都从中国进口,成为泰人消暑的日常用品。缅甸也大量输入中国器皿。而当时缅甸人所使用的许多器皿都是由华人在当地生产的。宋、元以来,中国金银器和青白花瓷器大量输往马来半岛等国,明朝时和中国关系密切的柔佛,王室用金银器皿盛食,多为中国制造。许多中国日用品如碗、簸箕、水壶、木屐、鸡毛掸子等也传到印度尼西亚,给当地人的日常生活带来很大的方便。
节庆
当然,中国移民也把他们故乡的节日和欢庆方式带到南洋国家,重要传统节日如春节、元宵节、清明节、中秋节等,都照样庆祝。一些华人的节庆,也成为当地人民的欢庆节日,如农历新年放鞭炮和烟花、中秋节提灯笼、舞狮、划龙舟等,都颇受当地人的欢迎。
参考资料
1. 沈健著:《历史上的大移民·下南洋》,北京:北京工业大学出版,2021。
2. 黄孝阳、摄制组编著:《下南洋》,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2013。
3. 百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