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览古今
中日甲午战争
1894年发生的日本侵略中国的战争,因战争爆发于农历甲午年,所以称“甲午战争”。1894年,朝鲜发生东学党起义,清政府应朝鲜政府的邀请出兵朝鲜。日本以保护侨民为借口,也派兵进驻朝鲜。起义平息后,日本仍然不断增兵,蓄意挑起中日战争。七月,日军在牙山口外丰岛海面突然袭击清军运兵船。日军进犯驻守牙山的清军。八月,中日两国正式宣战。
战争初期,清朝军队在朝鲜的平壤与日军展开了战斗,清军战败,日军占领了平壤。接着战火烧到了中国境内。
9月17日,中国北洋水师10艘军舰在丁汝昌、刘步蟾的指挥下,与由12艘日舰组成的日本海军在黄海展开激战。虽然敌舰数量多、力量强,但中国海军大部分将士都英勇奋战。致远号弹药用尽、船身中炮后,舰长邓世昌命令开足马力撞击敌舰,结果军舰不幸被鱼雷击中沉没,全舰200多名官兵壮烈牺牲。经远舰舰长林永升也率领将士战斗到生命的最后一刻。经过几个小时的激战,北洋水师损失严重,日方军舰也受到重创。
11月,日军攻占了大连、旅顺,并在旅顺进行了疯狂的大屠杀。在四天的时间里,用各种极为残忍的手段杀害了18000多中国人。
1895年1月,甲午战争以清朝的失败求和而结束。中日签订了《马关条约》,中国赔偿日本军费白银2亿両,还把辽东半岛、台湾等地割让给日本。由于沙俄等国出面干涉,日本把辽东半岛归还中国,中国给日本3000万両白银,作为 “赎辽费” 。甲午战争以后,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进一步加深了。
戊戌变法 / 维新与革命
戊戌变法亦称“戊戌维新”。1898年发生的旨在变革国家体制、救亡图存的政治运动。甲午战争失败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公元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传到北京。当时正在北京参加科举考试的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在北京发起“公车上书”,并以“变法图强”相号召,联合1300多名考生一起给皇帝上书,反对向日本求和,要求变法。上书虽然没有到达皇帝手中,但维新变法思想的影响迅速扩大。
康有为认为中国的危亡局势都是腐败的制度、落后的思想造成的。“公车上书”后,他和他的学生梁启超一起办报纸、组织强学会,宣传改革旧制、变法维新的新思想,在全国掀起了爱国救亡运动的高潮。1898年,中国农历叫戊戌年,光绪皇帝终于下决心重用维新派,在全国实行变法。变法的主要内容有:政治上改革旧机构,经济上保护、奖掖工商业,教育上创办新学校、改革科举考试、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和文化思想等等。
维新派的主张和措施大大触怒了以慈禧太后为代表的守旧派。慈禧太后准备废掉光绪皇帝。维新派求救于手握重兵的袁世凯,但却被袁世凯出卖了。慈禧发动政变,囚禁光绪帝,同时抓捕维新党人。康有为、梁启超逃到了国外。另一位重要的维新党人谭嗣同本来也有机会逃走,但他不愿走。”不久,谭嗣同、康广仁等“戊戌六君子”被杀害。戊戌变法从开始到失败一共只有103天,所以又称 “百日维新” 。
义和团运动
鸦片战争以后,外国传教士凭借不平等条约给他们的特权,强占中国的大量田地、房屋、庙宇,极力扩大教会势力。每当教民与平民发生矛盾时,教会总是无视中国法律,无条件地庇护教民。外国教会与中国平民之间的矛盾越来越尖锐。
公元1898年,在民间习武组织义和拳的基础上,山东兴起了反教会、反侵略的义和团运动。义和团遭到清军的严厉镇压。1900年,山东、河北两省义和团联合起来向北京进军。由于这场爱国运动得到了人民的热烈支持,义和团队伍迅速壮大。慈禧太后害怕继续镇压会危及自己的统治,又想利用义和团来对付外国势力,就暂时承认了义和团的合法地位,义和团先后进入北京、天津城内。
义和团运动的发展引起了外国势力的极大恐慌。他们先是逼迫清政府镇压,后来看到清政府无法控制局面,就决定出兵。1900年6月,英、美、德、法、俄、日、意、奥八国组成联军向北京进犯。清政府向列强宣战。义和团与八国联军展开了激烈的战斗。但由于清政府抗敌决心并不坚定,而义和团又组织松散,且战斗的方式和武器都十分落后,终于失败,北京陷落。慈禧太后带着皇帝逃到西安,并下令“剿杀”义和团。八国联军在北京烧杀抢掠,犯下了滔天罪行。
为了向列强求和,清政府出卖了义和团,宣布义和团是“拳匪”,并与外国军队勾结在一起绞杀了义和团运动。1901年,列强强迫清政府签订了卖国的《辛丑条约》。从此以后,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辛丑条约》是八国联军强迫清政府签订的不平等条约,1901年9月,清政府全权大臣奕劻、李鸿章与英、美、俄、德、日、奥、法、义、西、荷、比等11国的代表在北京签订。主要内容为:
●中国赔款银4.5亿両,分39年还清,年息4厘,本息合计9.8亿両,以海关税、常关税、盐税担保;
●北京东交民巷划为外国使馆区,由各国派兵管理,中国人不得居住;
●拆毁大沽炮台及北京至海通道的所有炮台,允许外国在北京至山海关沿线驻兵;
●清政府惩办支持义和团的大臣,永远禁止中国人民成立各种排外组织;
●改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为外务部。
这是继《马关条约》之后最为严重的不平等条约,从政治、经济、军事等各个方面扩大并加深了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的控制。
孙中山与辛亥革命
孙中山(1866 - 1925),名文,字逸仙,广东省香山县(今中山)人,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因在日本从事革命时化名为中山樵,于是就以孙中山为名。孙中山小时候喜欢听洪秀全的故事,非常崇拜这位敢于反抗清政府,创立新国家的英雄。12岁时,孙中山去了夏威夷。在那里学习到西方文化知识。那时,孙中山最爱读的是华盛顿和林肯的传记,进一步坚定了为国家和民族的大业而奋斗的志向。
孙中山毕业于香港西医书院,后即在澳门、香港等地行医。1894年,孙中山赴天津上书李鸿章,提出变法自强的主张,遭到拒绝。此事对孙中山的刺激很大,他认识到只有推翻清政府,才能救中国。不久,孙中山到檀香山,在檀香山的爱国华侨中组织了一个反清革命团体——兴中会 *注一。第二年,他在香港设立兴中会总会,策划广州起义。起义失败后,孙中山剪掉辫子,换上洋装,被逼流亡海外。1905年,他在日本东京发起组织中国同盟会 *注二,立志要推翻清政府,提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的革命纲领,创立三民主义学说。同时创办《明报》,宣传革命。孙中山将他的革命理想概括为 “民族、民权、民生” 的三民主义。此后,孙中山一直致力于在海内外发展革命组织,孙中山和革命党人秘密策划了多次武装起义,但都失败了,大批革命党人献出了宝贵的生命。1911年1911年4月27日,广州起义爆发。起义之前,广大爱国华侨积极捐助了大量钱物,有的爱国华侨还回到广州,与国内的革命党人一起组成 “敢死队” ,参加起义。起义失败后,有72位烈士的遗体被合葬在广州黄花岗,他们的精神激励着国内外爱国志士继续奋斗。
1911年10月10日,长期在军队中开展革命活动的湖北革命团体文学社和共进会联合发动了武昌起义,取得成功。武昌起义的胜利掀起了革命的高潮,各省纷纷响应。一个多月当中,共有10多个省宣布独立,清王朝的统治迅速崩溃。1911年是是中国农历辛亥年,历史上把这场推翻清政府的革命叫辛亥革命。1911年12月,孙中山回国。由于他对革命事业作出的巨大贡献和他在革命党人当中的崇高威望,孙中山被推选为临时大总统。1912年1月,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职,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
中华民国成立不久,袁世凯在帝国主义的支持下,逼走孙中山,窃取了临时大总统的职位,政权落入腐败的北洋军阀的手中。为了对抗北洋军阀的统治,1912年8月,以中国同盟会为主的6个政团在北京合并,成立了中国国民党。孙中山被选为理事长。1913年,孙中山因宋教仁被袁世凯暗杀,发动讨伐袁世凯的“二次革命”。讨袁失败后,孙中山被迫流亡日本。1914年,他在日本组建中华革命党。1917年,他在广州召开国会非常会议,发起护法运动。护法运动后,孙中山到上海,创办《建设》杂志,发表《实业计划》,并将中华革命党改组为中国国民党。1920年,孙中山重返广州,就任中华民国非常大总统。1922年,因陈炯明叛变,孙中山退居上海。第二年,他回到广州,重建军政府。1924年,主持召开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改组国民党,确定“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实行国共合作,并重新解释三民主义。不久在广州创办黄埔军校。同年11月孙中山应邀北上。1925年,病逝于北京。
黄兴(1874 - 1916),原名轸,湖南善化(今长沙)人。1902年赴日本留学,与杨笃生等创办《游学译编》,第二年参加拒俄运动和军国民教育会。同年回国。1904年,他与陈天华、宋教仁等在长沙组织华兴会 *注三,策划长沙起义失败,流亡日本。1905年,黄兴与孙中山等人组建中国同盟会。自1907年起,他先后参与或指挥钦廉防城起义、钦廉上思起义、云南河口起义、广州新军起义及黄花岗起义等。武昌起义后,黄兴被推为革命军总司令,率军在汉阳、汉口 与清军展开激战。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后,他担任陆军总长。不久离职。1913年 “二次革命” 期间,黄兴担任讨袁军总司令。失败后流亡日本。1916年袁世凯死后黄兴回国,不久病逝于上海。
黄花岗起义
1910年11月,孙中山在马来亚槟榔屿召集会议,决定在广州发动起义。会后,黄兴等人在香港组织起义机关,并派人到广州进行活动。第二年4月8日制定起义计划,准备分十路进攻广州。因事情外泄,清政府加强警戒,于是临时改变计划。27日,黄兴率敢死队130人进攻总督衙门。起义军与大队清军展开激战,终因寡不敌众而失败。余培伦、林时爽、方声洞、林觉民等一百余人英勇牺牲。后经善堂收敛死难者遗骸,得72具,葬于黄花岗,史称 “黄花岗七十二烈士” 。
秋瑾(1875 - 1907),清末著名女革命家。浙江山阴(今绍兴)人。 1904年,秋瑾冲破家庭的束缚,赴日本留学,积极参加留日学生革命活动,并先后加入光复会与同盟会。1905年,她因反对日本政府歧视中国留学生,愤而回国。1906年秋瑾在上海创办《中国女报》,提倡女权,宣传革命。1907年,秋瑾主持绍兴大通学堂,联络金华、兰溪等地会党,组织光复军,与徐锡麟策划于浙皖两省同时起义。7月,徐锡麟在安庆起义失败。清政府逮捕秋瑾,7月14日将其杀害。
1911年10月10日爆发的武昌起义,震动了中华大地,在武昌起义的影响下,各省区闻风而起,纷纷宣布起义或独立。由此,形成了蔚为壮观的辛亥风云,同时也敲响了清王朝覆灭的丧钟。
保路运动
又称“铁路风潮”。1911年5月,清政府推行“铁路国有”政策,将已归民办的川汉、粤汉铁路收归“国有”,随即将筑路权出卖给英、法、德、美四国银行团,激起粤、湘、鄂、赣等省人民的强烈反对。四川尤为激烈,各界民众纷纷成立保路协会、保路同志会,以“保路废约”为宗旨,提出“路存与存,路亡与亡” 等口号。人数多达10万人,保路运动逐渐发展为全省范围内的罢市、抗捐抗粮和贫民暴动。9月,四川总督赵尔丰逮捕保路同志会代表,并枪杀请愿群众,激起更大的民愤。同盟会会员乘机组织同志军,在各地发动武装起义,把保路运动推向高潮。
文学社
湖北革命党人组织的革命团体。它的总机关设在武昌,汉口、汉阳设有分机关,蒋翊武任社长,詹大悲、刘复基分任文书、评议部长。文学社以“研究文学” 为名,在新军中进行革命活动,先后吸收会员五千余名,并出版《大江报》,宣传革命。9月,文学社与共进会合组成立策动武装起义的领导机关,并于10月10日发动武昌起义。
黎元洪(1864-1928),湖北人。他北洋水师学堂毕业后,加入海军服役。甲午战争后,黎元洪应张之洞之召,随德国教官训练湖北新军,由管带、统带升至协统。黎元洪反对革命,曾亲手杀害过武昌起义的士兵。湖北军政府成立后,革命党人为稳定局势,推举他为湖北军政府都督。南京临时政府成立时,黎元洪当选为副总统。后又任袁世凯政府副总统。1914年被袁世凯任命为参政院议长。1916年,袁死后他继任大总统,因与国务总理段祺瑞有矛盾,被逼下台。1922年在直系军阀的支持下,又复任总统。第二年又被赶下台。后病逝于天津。
武昌起义
1911年9月24日,湖北的革命团体文学社和共进会组成统一的领导机构,推举蒋翊武为革命军总指挥,孙武为参谋长,并制定起义计划。10月9日,孙武等人在汉口俄租界制造炸弹时,不慎引起爆炸。俄国巡捕闻声而至,搜去起义用的旗帜、文告、印信等。翌日,设在武昌的起义指挥机关也被破坏。清湖广总督瑞瀓下令全城戒严,搜捕革命党人,形势十分急迫。当晚,新军工程营的熊秉坤等人率先发难,鸣枪起义,攻占楚望台军械库。其他各营革命党人和士兵纷起响应。10月11日,起义军攻占总督衙门,占领武昌,成立湖北军政府,推新军协统领黎元洪为都督,宣布废除清朝年号,改国号为中华民国。12日,武汉三镇光复,起义取得胜利。
清室逊位
1912年2月10日,南北和谈代表就清帝退位问题达成协议。12日,公布《清室优待条件》。条件分为三项,即《关于大清皇帝辞位之后优待之条件》、《关于清皇族待遇之条件》及《关于满蒙回藏各族待遇之条件》。清帝逊位后,尊号不废,民国政府以外国君主的礼节对待;清帝暂住紫禁城,侍卫等照常留用;清室每年费用4百万両白银,由民国政府拨发;清室宗庙陵寝,奉祀如旧;皇室私产,由民国政府特别保护等。同日,清室同意接受优待条件,宣统帝颁布退位诏书。至此,统治中国260多年的清王朝宣告终结。中国长达2千多年的君主专制统治也就结束。
注释
1. 兴中会:中国最早的革命团体。1894年孙中山在檀香山创立,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为纲领。第二年在香港成立总会,兴中会先后发动过广州起义、惠州起义等。1900年,兴中会在香港创办《中国日报》,作为言论机关。后又陆续在台湾、横滨、河内、旧金山等地成立分会。1905年该会与华兴会、光复会等合组为中国同盟会。
2. 中国同盟会:在孙中山倡导下,兴中会、华兴会联合光复会,于1905年8月20日在日本东京成立。会上推举孙中山为总理,下设执行、评议、司法三部,由黄兴等担任领导。同盟会以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 为纲领,并发行《明报》作为机关报,提出 “民族、民权、民生” 三大主义。同盟会成立后,在国内外各地建立多个分会、支部或联络处,致力于传播民主革命思想,积极与改良派展开论战,并积极联络华侨、新军、会党,先后发动了一系列反清武装起义。武装起义后,同盟会总部于1911年11月由东京迁至上海,后又迁至北京。1912年改组为国民党。
3. 华兴会:1904年黄兴、陈天华、宋教仁等在长沙建立的革命团体。黄兴任会长、宋教仁、刘揆一为副会长。该会以 “驱除鞑虏,复兴中华” 为宗旨,设有华兴公司作为总机关,并设黄汉会以联络新军,设同仇会以连络会党。曾计划于11月在长沙发动起义,并派人到武昌、江西、四川、上海等地连络党人,打算同时举义。事情败露后,黄兴、宋教仁等逃往日本。第二年,该会与兴中会、光复会联合成立中国同盟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