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专区
挑战自己
先尝试不参考任何资料,看看自己是否能正确地回答下列问题。
更漏子 ⑴
玉炉香,红蜡泪,偏照画堂秋思 ⑵ 。
眉翠薄 ⑶ ,鬓云残 ⑷ ,夜长衾枕寒 ⑸ 。
梧桐树 ⑹ ,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 ⑺ 。
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 ⑻ 。
【注释】
⑴更漏子:词牌名。
⑵画堂秋思:指画堂秋思之人。画堂,装饰华美的居室。
⑶眉翠:古代女子以翠黛画眉,故曰眉翠。薄:指眉翠已淡。
⑷鬓(bìn)云:鬓发如云。
⑸衾(qīn):被子。
⑹梧桐:落叶乔木,古人以为是凤凰栖止之木。
⑺不道:不管、不理会的意思。
⑻“空阶”句:意谓夜长不寐,卧听雨声。
1. “玉炉香,红蜡泪,偏照画堂秋思”为这首词奠定了一个怎样的感情基调?
2. “眉翠薄,鬓云残,夜长衾枕寒 ” 刻画了一个什么样的闺妇形象?
3. 下片写雨,其实是间接写闺妇通宵未眠,试分析之。
4. 写出文章的主旨。
循序渐进
1. “玉炉香,红蜡泪,偏照画堂秋思”为这首词奠定了一个怎样的感情基调?
落寞伤感
答案说明
“红蜡泪”移情于景,暗示出闺妇心境的凄苦惨淡。
“秋思”点明离愁让闺妇感到凄苦。
2. “眉翠薄,鬓云残,夜长衾枕寒 ” 刻画了一个什么样的闺妇形象?
刻画了一个为离情所苦,辗转无眠,以致眉翠淡褪、鬓发散乱,倍感暗夜绵长、衾枕苦寒的孤独寂寞的闺妇形象。
答案说明
首句“红蜡泪”移情于景,暗示出闺妇心境的凄苦惨淡;“秋思”点明离愁让闺妇感到凄苦。而这句的“夜长衾枕寒”说明因为离愁,让她失眠,所以才会觉得“夜长”;“衾枕寒”的“寒”字,也暗示了闺妇因枕边人不在,而感到寂寞寒冷。因为失眠和思念,导致她容颜不整,鬓发散乱。
3. 下片写雨,其实是间接写闺妇通宵未眠,试分析之。
只有通宵不眠,才能听得那么仔细,每一滴雨声都能听到。
4. 写出文章的主旨。
描写了一位少妇的秋思之深、离情之苦/落寞伤感
答案说明
诗的感情基调 + 感情基调的源头
诗的感情基调(苦/落寞伤感)+ 感情基调的源头(离情)
参考资料
【译文】
玉炉散发着香烟,红色的蜡烛滴着烛泪,摇曳的光影映照的是画堂中人的秋思。她的蛾眉颜色已褪,鬓发也已零乱,漫漫长夜无法安眠,只觉枕被一片寒凉。窗外的梧桐树,正淋着三更的冷雨,也不管屋内的她正为别离伤心。一滴一滴的雨点,正凄厉地敲打着一叶一叶的梧桐,滴落在无人的石阶上,一直到天明。
【鉴赏】
《更漏子·玉炉香》是唐代文学家温庭筠的词作。此词抒写思妇的离愁。上阕写室内物象,虽是温暖祥和的场景,但孤独的思妇辗转难眠而容颜不整,鬓发散乱,忍受着枕衾间的寒冷与痛苦;下阕通过写思妇在室内听到室外的雨声来描摹人物的心情。全词从室内物象到室外雨声,从视觉到听觉,从实到虚,构成一种浓郁的愁境。上阕辞采密丽,下阕疏淡流畅,一密一疏,一浓一淡,情感变化发展自然。
开头三个字,含有以炉烟袅袅来表示愁思无限的意思。次句“红蜡泪”就不同了:夜间燃烛,用以照明,但多了一个“泪”字,便含有了人的感情。说“玉炉”,既见其精美,又见其色洁;“红蜡”则透出色泽的艳丽而撩人情思,而闺中的寂寞也隐隐流露出来了。“画堂”,写居室之美,与“玉炉”、“红蜡”相映衬。这句紧承上句,说红蜡所映照是画堂中人的秋思。“秋思”,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深藏于人心中的情愫,红蜡是不能“照”到的,可是作者却执拗地强调“偏照”。“偏照”者,非照不可也。这一来,将室内的华美陈设与人的感情,巧妙地联系起来了。此刻,在这美丽的画堂中,冷清寂静,只有玉炉之香,红蜡之泪,与女主人公相伴,不管它们是有意、无意,但在她看来,却是“偏照”。至此,是蜡在流泪,抑或人在流泪,浑融一体,更反衬女主人公的“秋思”之深。
“眉翠薄,鬓云残”,两句写人。以翠黛描眉,见其眉之美。鬓云,是形容美发如云,可知其人之美。但紧接着用了一个“薄”字,一个“残”字,景况便完全不同了。“薄”字形容眉黛褪色,“残”字描绘鬓发不整。这两个字反映出她辗转反侧、无法入睡的情态,不仅写外貌,也同时写出了她内心难言的苦闷。“夜长衾枕寒”,继续写思妇独处无眠的感受,它不仅点明了时间:长夜漫漫;写出了人的感觉:衾枕生寒,如李清照怀念外出丈夫时的“半夜凉初透”。由此可知上面的一切景物,都是夜长不寐之人目之所见,身之所感。这些景物如粒粒珍珠,用“秋思”这条线把它们串了起来。
上阕写画堂中人所见,下阕从室内转到室外,写人的所闻。秋夜三更冷雨,点点滴滴在梧桐树上,这离情之苦没有人可以理解。它与“偏照画堂秋思”呼应,可见“秋思”即是离情。下面再作具体描述:“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潇潇秋雨不理会闺中少妇深夜怀人的苦情,只管让雨珠洒在一张张梧桐叶上,滴落在窗外的石阶上,一直滴到天明,还没有休止。秋雨连绵不停,正如她的离情连绵无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