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览古今
北宋的建立
公元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建立宋朝,以开封为都城。为区别以后建都于临安府(今浙江杭州)的南宋,史称建都于开封的宋朝为北宋。
陈桥兵变
后周显德七年(960年)正月初三,传闻辽军南侵,后周殿前都点检赵匡胤奉命出征,第二天到达黄河南岸的陈桥驿(今河南封丘南),发动兵变。一批将领鼓噪着将一件早已准备好的黄袍披在赵匡胤的身上,拥他为帝。这件事史称“陈桥兵变”。为了改变唐末五代以来历次兵变必然抢劫的恶习,赵匡胤宣布了几项严格的纪律,当日率军回开封夺取了政权,初五日正式建立了宋朝,年号建隆,仍以东京开封为都城,以洛阳为西京。赵匡胤就是宋太祖。
宋太祖赵匡胤,祖籍涿郡(今河北涿州)。五代至北宋初年军事家、政治家、战略家,宋朝开国皇帝。他少年时期曾学习儒家经典,后来又弃文习武。赵匡胤在后汉时投奔枢密使郭威,置身行伍,并于后周世宗柴荣在位时随征北汉、南唐,战功卓著。柴荣病重时,升为殿前都点检,成为禁军最高统帅。在“陈桥兵变”中被拥立为帝,并回京逼迫后周恭帝禅位。陈桥兵变中,他吸取了以往兵变的教训,阻止任意抢劫恶习的再次发生。政权稳定以后,他致力于国家的统一和中央集权的加强,又用不流血的办法,解除了诸多开国元勋的兵权,解决了国家长治久安的问题。后人把他与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并称,表明对他功绩的肯定。
宋太祖建国初期,谋划着如何加强中央集权,消除内乱的根源。他问赵普:“天下自唐宋以来,数十年间,帝王换了八姓,战争不息,百姓肝脑涂地,这是为什么?我想改变这种干戈不已的局面,为国家长治久安打算,有什么办法呢?”赵普回答,这是因为“方镇太重,君弱臣强”,根治的办法就是将地方节度使手中的兵权、财权收归中央。此后,节度使的权力逐渐被削弱,实行官职名称与实际职务相脱离的政策。于是在中央,政权集中于中书,设参知政事为副宰相来制约宰相,枢密院则掌握兵权;地方上,另设通判以抑制知府、知州的职权。他的继任者赵光义又将全国划为十五路,各路设转运使,后又设提点刑狱,得以加强朝廷对地方的统治。
宋朝建立时,仅就汉族聚居区而言,就有南唐、吴越、泉漳、荆南、湖南、后蜀、南汉、北汉等八个割据政权。其中割据太原的北汉是宋朝的最大威胁。太祖采纳了丞相赵普“先南后北”的战略。宋军先消灭了荆南和湖南,继而拿下了后蜀,平了南唐,迫使泉、漳割据者陈洪进主动“纳土”,又使占据吴越的钱俶献地,最后出师消灭了北汉,从而统一了中原和南方。
杯酒释兵权
宋太祖赵匡胤做了皇帝以后没多久,就有两个地方节度使反叛宋朝。他花了很大劲儿,才平息了叛乱。为了这件事,他心里很不踏实。他找跟随他多年的赵普来问说:“自从唐朝以后,换了许多朝代,不停地打仗,不知死了多少百姓。这到底是为什么?”赵普说:“这道理很简单,国家混乱,毛病就出在军事权力不集中,如果把兵权集中到中央,天下就太平了。”宋太祖听了连连点头。他自己就是利用手中的兵权夺取皇位的。为了防止这样的事情再发生,他决定收回兵权,首先是罢免那些位高权重的将领的军职。
公元961年的一个晚上,宋太祖在宫中举行宴会,请拥立他做皇帝的亲信石守信等几位老将饮酒,成席间有几分醉意,他举起酒杯,先请大家干杯,说:“要不是你们出力,我当不了皇帝。但是,当皇帝也太艰难,天天夜里睡不好觉。”石守信等人忙问其中的缘故。太祖说:“这不难理解,皇帝的位置,谁不想要!”石守信等人听了都很惶恐,忙说:“如今天命已定,哪个还敢有异心呢!”太祖说:“对你们几位难道我还信不过?只怕你们的部下将士当中,有人贪图富贵,把黄袍披在你们身上,就算你们不想当,行吗?”石守信等人吓得连连磕头,众将追问解决的办法,宋太祖说:“人生短促呀,你们何不放弃兵权,多置田宅,歌伎舞女,欢乐一世,君臣之间也无猜嫌,岂不是很好吗!”第二天,众将纷纷告病,请求辞职,宋太祖马上同意,并给他们一大笔财物,收回了他们的兵权。历史上把这件事称为“杯酒释兵权”。(“释”即解除的意思。)
北宋制度
北宋建立后,采取了一系列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这对于结束唐末五代以来武人专横跋扈,维护国家统一起了重要作用,也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但,另一方面,这些措施造成冗官、冗军和冗费,种下了“积贫积弱”的祸根。
兵无常帅,帅无常师
禁军不设最高统帅,把禁军两司分为三衙,即殿前司和侍卫马军司和侍卫步军司,三衙鼎足而立。三衙的统帅由资历浅、职位低的人担任,但军队的调遣和移防由枢密院掌管。同时实行“更戌法”,禁军的驻屯地每隔几年更调一次,而将领并不随之调动,使得“兵无常帅,帅无常师”,防止军队成为将领的私有。这种兵将分离的政策,同时也带来了将帅无权,指挥不灵,战斗力削弱的弊端。
官、职分离制度
宋代实行官名与实际职务分离的制度,即文官通常具有官、职、差遣三种职衔。官,也称正官,只作为官员定官位和俸禄高低的官称;职仅作为文官的荣誉衔;差遣才是官员担任的实际职务。
文臣知州事
宋朝统治者削减州郡一级长官的权力,不许兼职,州郡长官由文臣担任,长官之外另设“通判”,让他们互相牵制。后来,又把全国州郡划分为十五路,各路设转运使(管理财政兼监察地方官吏)、提点刑狱(管司法兼监察)、安抚使(管军事)、提举常平(管平仓救济、农田水利)等“四司”,统称“监司”。路、州、县的官员由临时指派的中央官兼任。
禁军、厢军、乡兵
北宋军队可分为禁军、厢军、乡兵。禁军是北宋的正规军,挑选各地精壮士兵充任,家属居住在军营内。厢军是地方军,很少进行军事训练,主要从事工役和杂役,厢军因而也称“役兵”。乡兵即民兵,通常实行征兵制,名目有神锐、忠勇、义勇、弓箭手等。
守内虚外
为了加强中央集权,防止藩镇割据和人民起义,北宋统治者实行“守内虚外”的军事部署,即一半的禁军驻防在京师及其附近,其余分戌各要冲地区。边境上只驻屯少量军队,对外采取守势。
分割相权
在宰相(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之下设“参知政事”作为副相,另设枢密使分割宰相的军政大权,三司使(又称“吉相”)分割宰相的财政大权。中书门下和枢密院合称“三府”。这样,宰相的权力大为削弱,而皇帝就可以大权独揽了。
契丹的崛起
契丹是唐末五代中原战乱不已的情况下发展起来的,它建立了辽朝,并顺应形势推行汉化政策,促进了本民族文化的发展和民族的融合,为开发中国北方做出了贡献。
契丹(辽)建国
契丹族贵族首领耶律阿保机于唐末乘中原大乱统一各部,进而于公元907年称帝,916年建国号契丹(通称为辽),随后立长子耶律倍为太子,建立长子继承制。918年修建都城称为皇都。
契丹族
契丹族是中国北方古老的民族,北魏时从鲜卑族宇文部中分离出来,以后日益兴盛,并向南发展。隋朝时游牧于辽西地区,建立了以大贺氏为首的部落联盟。唐贞观二十二年(648),契丹诸部归附唐朝。首领窟哥受封,赐姓李,下设九州。安史之乱时契丹反唐依附回纥。842年,唐击破回纥,契丹重新归附唐朝。
耶律阿保机
辽太祖耶律阿保机(872年 – 926年),契丹族迭剌部霞濑益县耶律乡(今内蒙古阿鲁科尔沁旗)人,祖先为遥辇氏部落联盟的“夷离堇”(相当于酋长)。青年阿保机身材魁伟,武艺高强,胸怀壮志。他在担任夷离堇后,多次率军出征,屡建战功。登位联盟可汗以后,他一方面继续以武力征伐周边地区和部族,另一方面加强内部统治机构的建立。对于征服地区的汉族人口,他依照中原的州县制度建立城郭,让他们继续从事农业生产。他还在耶律突吕不和耶律鲁不古的协助下,参照汉字创制了契丹大字。耶律阿保机统一了中国北疆处于分散状态下的草原各游牧部族,促进了契丹族和北方各游牧、渔猎部族的发展。
耶律德光
耶律德光(902 年- 947年),即辽太宗,辽太祖次子。他继承阿保机遗志,一方面继续完善统治制度,注意搜罗蕃汉人才,学习中原文化,重视农业生产,实行“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等一整套灵活有效的政策,来巩固契丹政权;他还通过援立石敬瑭,攫取了燕、云十六州,使中原政权成为附庸,946年消灭后晋。但他穷兵黩武的政策无法稳定契丹在中原的统治。
打草谷
契丹旧俗,军队在行军打仗中一般不备军饷,而是放纵骑兵以牧马为名,四处抢掠,叫做“打草谷”。契丹南下过程中,将中原一带数百里内的财物、牲畜抢掠殆尽,引起中原人民的怨愤和反抗。
宋辽对峙
宋在建国之初,就受到来自北方辽国的威胁。双方为争夺燕、云之地而多次兵戎相见。“澶渊之盟”后双方和平相处直至北宋末年。
岐沟关之战
公元986年,宋三路大军会攻辽南京(今北京)。中、西路节节胜利,接连攻克许多要地,东路军则在岐沟关(今涿县西南)遭遇惨败。同年,宋西路军主帅潘美、监军王侁拒绝采纳副帅杨业的合理战略,杨业在不利的形势下,前往朔州接应南撤的居民。为此,杨业要求潘美设伏兵接应。但潘美、王侁却率军逃跑,杨业寡不敌众,全军覆没。杨业被俘后,绝食而亡。
高梁河之战
为了收复燕、云十六州,宋太宗赵匡义于公元979年率军攻辽,宋辽两军大战于高梁河(今北京西直门外)。辽军耶律沙战败退却,宋军乘胜追击,宋太宗在中箭后随乱军南逃,攻辽战争以失败而告终。
澶渊之盟
宋景德元年(1004年),辽承天太后、辽圣宗大举侵宋,攻城略地,北方频频告急。宋廷几经争议,在宰相寇准的坚持下,决定由真宗御驾亲征至澶州(今河南濮阳)。真宗至澶州后,宋军士气大振,加上辽军统帅萧挞览被宋军射死,锐气顿消,愿意和谈,双方订立和议,规定宋朝每年交给辽朝绢20万匹,银10万両以换取和平,因澶州的郡名为澶渊,史称“澶渊之盟”。
赤胆忠心的杨家将
杨家将的故事在中国民间家喻户晓。历史上杨家将的主要人物是杨业。
杨业是北宋名将,以骁勇善战著称。宋初,北方的辽国不断进扰宋朝边境。杨业奉命驻守边境重镇雁门关。公元980年,辽国派10万大军攻打雁门关。那时杨业只有几千人马。他就让大部分人马守卫雁门关,自己带领几百名骑兵,悄悄绕到辽军背后,突击辽军,辽军毫无防备,人人心惊胆战,大败而归。
雁门关一仗取得胜利后,杨业又带领宋兵打了几个大胜仗。多次挫败辽军,从此,辽军一看到“杨”字旗号,闻风丧胆,不敢再战。人们给杨业起了个外号,叫“杨无敌”。
过了两年,宋太宗决定大举攻辽,令宋军分三路进军。杨业担任西路军副帅。起初,三路军进展顺利。后来,东路军轻率冒进,导致溃败,宋军只得撤退。撤退时,由于西路主帅指挥错误,杨业的部队遭到辽国大军伏击,士兵们都战死了,杨业孤军奋战,身受几十处创伤仍坚持战斗,最后被俘。杨业在辽营里宁死不肯投降,绝食了三天三夜,就牺牲了。
杨业死后,杨家子孙继承了他的事业。其子杨延昭,英勇善战,所得赏赐,全部分给部下,公而忘私。他本人作风简朴,号令严明,与士卒同甘共苦,继承了杨业的作风。杨延昭每战都身先士卒,获得功劳,与部下一起分享,所以部下也乐于为他效命。杨延昭在河北地区守边20余年,辽国人对他非常敬畏,称他为 “杨六郎” 。辽人迷信,相信天上北斗七星中,第六颗星是专克辽国的,因为杨延昭对于辽人很有威慑力,辽人以为他是那第六颗星转世,因此称他为杨六郎。他为保卫宋朝的边防而奋战,赢得了百姓的爱戴,延续了杨家将的威名。
公元999年,辽朝大兵攻宋,杨延昭被围于遂成(今徐水西)杨延昭命士兵乘夜间用水浇城墙外侧,一夜之间使遂成变成了一座冰城。次日天明,攻城辽军无计可施,只得匆忙撤军。杨延昭之子杨文广,也是英勇善战的名将。杨氏祖孙三代,治军号令严明,宽厚待士,智勇善断,公而忘私,是北宋杰出的军事将领,称之为“杨家将”。
延伸阅读:《杨家将传》或《杨家将全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