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览古今
何谓诸子百家?
释义:
1. 诸子:指的是中国先秦时期学术思想的代表人物,如 孔子、老子、庄子、荀子、孟子、 墨子、韩非子、鬼谷子等。
2. 百家:指各个学派,如 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名家、等学术流派的代表家。
3. 诸子百家:是后世对先秦学术思想人物和派别的总称。
诸子百家,是对先秦时期各学术派别的总称。据说《汉书·艺文志》的记载,数得上名字的一共有189家,4324篇著作。其后的《隋书·经籍志》、《四库全书总目》等书则记载“诸子百家”实有上千家。但流传较广、影响较大、最为著名的不过几十家而已。归纳而言只有12家被发展成学派。
春秋后期已出现颇有社会影响的法家、道家、儒家、墨家、阴阳家等不同学派,而至战国中期,许多学派纷呈,众多学说丰富多彩,为中国文化发展奠定了宽广的基础,这一时期可称为诸子百家或百家争鸣时期。诸子百家之流传中最为广泛的是儒家、法家、道家、墨家、阴阳家、名家、杂家、农家、小说家、纵横家、兵家、医家,为中国在古代创造了灿烂的文化艺术,具有鲜明的特色。中国具有五千多年且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文化典籍极其丰富。在春秋战国时期,在各种思想学术流派中,以孔子、老子、墨子为代表的三大哲学体系,形成诸子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百家争鸣,反映出各种不同的学说流派互相争辩的活跃局面,其灿烂多彩,在中国学术史上、文化史上、思想史上写下了璀璨的一页。
在中国思想史上,春秋战国是最辉煌的时代。 这个时期,诸子百家学说不断的产生,对中华民族的文化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为后世留下了极其宝贵的财富,和巨大的贡献。
诸子百家最主要的思想主张概要
春秋战国时代,是社会大动荡、大变革的时期,社会政治、经济、思想文化都在激烈而又复杂的斗争中发生很大的变化。在剧烈的社会变革中,不同阶层的人物,对社会变革提出不同的看法,发表不同主张,于是“诸子百家”便应运而生。 诸侯争霸,学者们便周游列国,为诸侯出谋划策。到战国时代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主要人物有:孔子、孟子、墨子、荀子、老子、庄子、列子、韩非子、商鞅、申不害、许行、告子、杨子、公孙龙子、惠子、孙武、孙膑、张仪、苏秦、田骈、慎子、尹文、邹衍、吕不韦等。
在政治方面,各家各派的人物都在为国君提供政治方略。儒家主张以德化民;道家主张无为而治;法家主张信赏必罚;墨家主张兼爱尚同;名家主张去尊偃兵。诸子百家的许多思想给后代留下了深刻的启示,如儒家的“仁政”、“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 “恕道”;孟子的民本思想;道家的辩证法;墨家的科学思想;法家的唯物思想;兵家的军事思想等;名家开创了中国哲学史上的逻辑学领域。各家各派的思想学说众多,这里只简述儒家、道家、墨家和法家最主要的代表人物及其核心思想。
儒家
儒家是中国古代最有影响力的学派。 儒家创始人孔子①是古代最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在诸子百家中脱颖而出。孔子继承了周礼,并用仁爱的思想予以阐发传播。
孔子在教育方面主張育德為先,後以全面發展“志於道,据於德,依於仁,游於艺。” 主张“有教无类”,即每个人都有受教育的权利;要因材施教,即先了解學生,根據不同的人與個性,進行恰如其分的教導;对于学习的态度和方法,他认为“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求学问须抱持实事求是的态度;对于治学须 “多闻阙疑”,持有谦虚谨慎的态度;他也鼓励学生学习他人的长处,当看到别人的短处时要反省自身的缺点,所谓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学习离不开思考,思考也不能脱离学习,所以他说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故须“知行合一”。
“仁”是孔子的核心思想,孔子主张“泛爱众,而亲仁”。“仁”的概念是从家庭出发的尊卑长幼、贵贱亲疏有差别的爱,而这个爱体现在孝、悌、忠、信的道德礼教以及“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封建秩序上。孔子主张德治與礼治,用礼乐教化治理国家,政令刑罰居次。遵循尧舜之道,效法周文王、周武王之制。因其符合封建统治者的要求,所以历代统治者都利用孔子的倡议来巩固其统治,而尊之为圣人。
孟子②是孔子之后的儒家代表人物,他推崇孔子,反对杨朱、墨子。他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思想,与孔子并称“孔孟”。孟子思想主要分为政治哲学,以及人生哲学。孟子在游历各个诸侯国时也在宣扬自己的政治思想,他力谏诸侯国之间要重义轻利,但都没有被接受。在政治方面,孟子提倡 “仁政”,主张法先王、行仁政,主张以民为本,他提出“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他说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要实行仁政,必须遵行“先王之道” ,恢复尧舜时期的政治制度;他认为统治者须爱民、“与民同乐”,并说“得民心者得天下”。他反对武力兼并,反对用残酷的刑罚去虐害人民。
在教育方面,孟子提倡“性善论”,认为人性本善,都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和是非之心,这四种“心”,也叫“四端”或“四德”。如果没有了这些“心”,就不能算作是人。如果为人而不善,就应闭门思过,检讨自己是否放弃了那些天赋的心,而须努力把心找回来,以恢复人的本性。他要求人要修身养性,实践仁义道德的理念。孟子的性善论对后世影响很大,宋代以后流传的《三字经》第一句话就是“人之初,性本善”。性善论也成为了后来儒家的正统观念。
荀子③的哲学思想,是以孔学为本,并综合各家的思想,加以补充修正,建立了一种新儒学。荀子反对孟子的性善说,认为人性本恶,他认为人的天性是:饿了就想吃饱,冷了就想穿暖,累了就想休息,这是人性的真实表露。在他看来,“好利”、疾恶“、” 好声色”等都是人的自然情欲,
也是人的性恶表现。而善的道德意识是后天人为加工的结果。如果没有人为加工,人性就不能由恶变善。圣人的作用就在于把 “性” 和 “伪” 很好的结合起来。人道德习性的形成与后天社会环境教育有关,因此可以通过礼义教化加以改变。按照礼义,社会可以分成不同的阶层,各阶层有不同的分工,人要靠群体的力量去克服自然,才能生存。荀子还推崇礼法,提倡节约,要求统治者平正爱民。他也否认孔子的“生而知之”论,强调“学而知之”的思想,他认为知识是来源于“学”与“行”,学行一致,可以使人得到有系统的知识。
荀子指出“天行有常”是一种自然的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但社会的安定与混乱,人的贫贱与富贵,吉凶与祸福都是人为的。人可以通过掌握自然规律去改变自然。他不迷信天道鬼神,而强调人事的重要性,具有“人定胜天”的思想。
荀子的政治主张是尊王道、举贤能、兼称霸力、法后王。
荀子著有《荀子》一书。其文学思想是重质尚用,反对华而不实的文章。他擅长辩论,其文多为长篇大论,论点明确,层次分明,句法整齐,词汇丰富。如〈议兵论〉分析透辟,论断精确; 〈劝学篇〉比喻层出不穷,辞彩缤纷。
荀子是战国末期最富有批判精神的大师,他发展了儒家思想体系。儒家学说不仅在诸子百家中地位显著,而且还成为传统文化的主流,且对中国思想文化的发展有极其深远的影响。儒家经典主要有儒学十三经。儒家本有六经,即《诗经》、《尚书》、《仪礼》、《乐经》④、《周易》、《春秋》。
墨家
墨子⑤是墨家学派的创始人,墨子的中心思想是“兼爱”、“非攻”、“非命”,主张”薄葬非乐”。
墨子提倡“兼爱”,所谓兼爱,包含平等与博爱的意思。墨子要求君臣、父子、兄弟都要在平等的基础上相互友爱,“爱人若爱其身”,并认为社会上出现强执弱、富侮贫、贵傲贱的现象,是因天下人不相爱所致。周朝进入春秋战国时期,战争频仍,土地荒芜,死者遍野,民不聊生,广大人民渴望弥兵息战,休养生息。墨子体察到下层的民情,他代表小生产者及广大百姓的利益,极力反对诸侯混战,提出了“非攻”的主张。《墨子》书中〈七患〉、〈节用〉 等篇指出,天下乱源在于统治者“殚则劳力,奢侈无度”,他反对贵族的奢靡浪费的生活;反对厚葬,主张勤俭劳动。他认为富贵和贫贱不是由天注定的,所谓“天命”只是暴君欺骗百姓的把戏。墨子主张兼爱,提倡没有差别的爱。墨子的思想反映了广大贫民群众的利益。
墨家同儒家思想有尖锐对立的地方。孔子主张“敬鬼神而远之”,可是墨子却相反,他提出“天志明鬼”的说法。宣扬天志鬼神是墨子思想的一大特点。墨子认为天之有志 ——兼爱天下之百姓。因 “人不分幼长贵贱,皆天之臣也。” “ 天之爱民之厚” ,君主若违天意就要受天之罚,反之,则会得天之赏。墨子不仅坚信天地间有鬼神,而且还认为它们对于人间君主或贵族会赏善罚暴。他的宗教哲学中的天赋人权与制约君主的思想,是其哲学中的一大亮点。
墨子主张“尚同”、“尚贤”,尚同是要求百姓与天子皆尚同于天志,上下一心,实行义政。尚贤则包括选举贤者为官吏,选举贤者为天子国君。墨子认为,国君必须选举国中贤者,而百姓理应在公共行政上对国君有所服从。
墨子要求上层要了解下情,要求君上能尚贤使能,即任用贤者而废抑不肖者。他很重视尚贤,特别反对君主任用骨肉之亲;对于贤者则不拘出身,提出“官无常贵,民无终贱” 的主张。
墨子提倡 “节用节葬”,节用是墨子非常强调的一种观点,他抨击君主和贵族的奢侈浪费,尤其反对儒家所看重的久丧厚葬之俗。他认为君主、贵族都应像古代大禹一样,过着清廉俭朴的生活。墨子还要求墨家追随者在这方面也能身体力行。
《墨子》书中一些篇章则充满浓厚的宗教色彩。墨子的文章质朴,较少文采,但逻辑性强,善于运用具体的实例进行说理,从具体问题的争论进而为概括性的变难,如〈兼爱〉、〈非攻〉 等篇。议论辩证的文体是由墨子开始的,墨子的论辩具有科学精神。
注释
①孔子 :生于公元前551年,卒于公元前479年。有关孔子的生平事迹已于前一次的阅览古今的篇章里有叙述。
②孟子 :生于公元前372年,卒于公元前289年。名轲,邹(今山东邹县)人。
③荀子 :生于公元前330年,卒于公元前230年。名况,又称荀卿,赵人。他曾游学于齐,后因不得志,到楚国去,春申君用他为兰陵令,后因春申君死而废官,便发奋著述数万言。今《荀子》有32篇。
④《乐经》 :秦始皇“焚书坑儒”,据说经秦火一炬,《乐经》从此失传。
⑤墨子 :约生于公元前468年,卒于公元前376年。名翟,鲁人,后于孔子,是墨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生活简朴,是一位能工巧匠。他擅长守御,曾经用衣带为城,木片为武器,九次打败器械专家公输般的模拟进攻。
参考资料:《图说中国历史》、郭四海:《中国文学史》、刘大杰:《中国文学发展史· 上卷》、余英时:《历史与思想》、网络:百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