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专区 | 中三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然后回答问题。
厉王虐,国人谤王。召公告曰:“民不堪命①矣!”王怒,得卫巫,使监谤者。以告,则杀之。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
王喜,告召公曰:“吾能弭谤矣,乃不敢言。”
召公曰:“是障之也。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壅②而溃③,伤人必多,民亦如之。是故为川者决之使导,为民者宣④之使言……”
王弗听,于是国人莫敢出言。三年,乃流王于彘⑤。
(左丘明《国语 · 召公谏厉王止谤》)
注释:
① 不堪命 :受不了。
② 壅(yōng) :堵塞。
③ 溃 :河堤决口。
④ 宣 :开导。
⑤ 彘(zhì) :地名,在今山西霍县。
1 为什么召公要劝谏厉王?
A 人民生活极为穷困潦倒。
B 人民纷纷向召公投诉厉王。
C 人民想要脱离厉王的管制。
D 人民对厉王的暴政非常不满。
2 厉王如何解决人民对他的指责?
A 他派人去逮捕批评他的人。
B 他派召公监视批评他的人。
C 他恐吓将杀掉批评他的人。
D 他派巫师搜寻批评他的人。
3 厉王采取行动后,人民有什么反应?
A 不敢出门与人谈天
B 不敢在路上行走了
C 不敢公开指责君王
D 不敢去向召公投诉
4 召公如何劝告厉王?
A 他建议厉王先解决人民切身问题。
B 他劝导厉王应容许人民自由言论。
C 他提议厉王疏通境内阻塞的河道。
D 他劝告厉王勿用暴力去伤害人民。
5 厉王被流放到彘地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A 他遭到臣子和人民的背叛。
B 他纵容奸佞之臣,且不理朝政。
C 他用暴虐手段压制言论,导致人民反叛。
D 他不懂知人善用,没有听取召公的劝谏。
6 厉王是个怎样的国君?
A 知人善任
B 刚愎自用
C 冥顽不灵
D 广纳谏言
7 本文主旨是什么?
A 国家需要勇于劝谏的臣子。
B 严厉的法治无助于安定国家。
C 君主应对臣子的劝谏言听计从。
D 人民言论自由与国家的存亡息息相关。
召公曰:“是障之也……”
8 以上句子的“之”是指什么?
A 人民的嘴巴
B 巫师的妖言
C 厉王的暴虐
D 路人的谈话
王弗听,于是国人莫敢出言。
9 给上面画线的词语选择正确的解释。
A 就
B 将
C 不
D 都
“吾能弭谤矣,乃不敢言。”
10 哪项是上面句子的正确的翻译?
A 我能除掉诽谤的人,人民就不敢说话。
B 我能消灭说坏话的人,人民将不敢说话。
C 我能阻止诬赖我的流言,人民都不敢说话。
D 我能制止指责的言论了,人民于是不敢说话。
答案:
译文:
周厉王残暴无道,老百姓纷纷指责他的暴政。召穆公告诉厉王说:“老百姓已不堪忍受暴政!”厉王听了勃然大怒,找来一个卫国的巫师,派他暗中监视敢于指责自己的人。(卫巫)把指责他的人报告(给厉王),(厉王)就横加杀戮。住在国都的人都不敢随便说话了,在路上相遇,也只能以眼神示意,(而不敢交谈)。
周厉王颇为得意,告诉召穆公说:“我能制止指责的言论了,人民于是不敢说话。”召穆公说:“(你这样做)只是堵住人们的嘴巴啊。(可是),阻止人民说话(的危害)超过了堵塞河川(的危害)。河道因堵塞而造成决口,就会伤害很多人。倘若堵住老百姓的口,(后果)也将如此。因此治水的人疏通河道,使它畅通,治民者只能开导他们,而让(他们)畅所欲言。
周厉王不听,于是老百姓再也不敢公开发表言论(指斥他)。过了三年,(人们)终于把这个暴君放逐到彘地去了。
周厉王故事
厉王在位期间,重用奸佞荣夷公,不听贤臣周定公、召穆公等人劝阻,实行残暴的“专利”政策,奴役百姓,不让他们有丝毫的言论自由,“防民之口,甚于防川”,以至于行人来往,只能透过眼神来示意。于是周朝国势更加衰落,朝政更加腐败。百姓怨声载道、民不聊生,于是在前842年聚众国人暴动,冲进王宫,试图杀掉厉王,史称“国人暴动”。厉王只好逃出镐京,越过黄河,逃到汾水流域的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