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学习成才
-学习方法
① 中国古代寓言中有个“纪昌学射”的故事。纪昌向飞卫学射箭,飞卫要他先学会不眨眼睛。纪昌就每天躺在妻子的织机旁,目不转睛地注视梭板。久而久之,练到别人用锥子突然刺来时,他也能镇定自若。他又按飞卫的要求练习,将小而模糊的东西看清楚,每日看用一根牛尾毛吊在窗口的虱子。练到后来,他看那只虱子像牛车轮那样大而清楚。纪昌再练射箭,一箭就将虱子射中,而那根牛尾毛完好无损。
② 年青时的齐白石向一位老篆刻家学篆刻。老篆刻家说:“你去挑一担础石回家,刻了磨、磨了刻,等这一担石头都变了泥浆,再来找我。”齐白石真的这样去做,每日刻了磨,磨了刻,并不停地拿古代篆刻作品来对照琢磨。最后,一担础石真的“化石为泥”,齐白石的篆刻水平也越来越高,成为一代大师。
提示:
这两则材料一为寓言,一为现实,都说明了基本功练习的重要性。这两个事例都可用于论述“学习要打好基础”的观点。
③ 爱迪生小时候读书兴趣很广。一次在图书馆里,一位学者发现爱迪生读书没有次序,就郑重地告诫他说:“如果没有目的,不会选择书籍,学习效果不会很好。希望你选定一个目标,然后朝这个目标走去。”爱迪生深受启迪,终于在科学发明上取得卓越成就。
提示:
一个人的精力、时间有限,为了使自己学有所成,学习、读书应有明确的目标,读书要加以选择,处理好“博览”与“专攻”的关系。在论述以上观点时,可引用这则材料。
④ 东汉科学家张衡年轻时就有很多才干出众的朋友,其中一位叫崔瑗,很早就学习过天文、数学、历法。张衡经常同他一起研究问题、交流心得。后来张衡致力于天文、物理研究,制作了浑天仪,发明了候风地动仪,做出了巨大的科学贡献,这与朋友的帮助是分不开的。⑤ 唐朝诗人白居易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他这一理论的形成,和他的挚友元稹的相互切磋大有关系。他们两人经常在一起讨论、评价诗文创作,共同批评当时脱离现实、华而不实的文风。
⑤ 唐朝诗人白居易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他这一理论的形成,和他的挚友元稹的相互切磋大有关系。他们两人经常在一起讨论、评价诗文创作,共同批评当时脱离现实、华而不实的文风。
提示:
古人说:“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学记》)朋友、同学之间切磋琢磨,对学习大有帮助。在论述以上观点时,可引用这两则材料。
⑥ 明朝学者顾炎武为了研究史地学问,54岁那年毅然出门游学。每到一处关隘要塞,他就找来老兵退卒,询问有关情况,发觉与书上记载不符,立即去实地考察、核实,并做详细记录。那次出游他的足迹遍及晋、冀、鲁、辽、陕、甘等省,行程几万里。后来他以出游所得,写成了专论山川形胜、军备之事的著作《肇域志》。
提示:
古人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社会实践和实际考察,是获取知识的重要来源,也是检验书本知识的必要途径。在论述“理论联系实际”、“书本知识要受实践的检验”等观点时,可用这一材料。
⑦ 欲速则不达。--《论语·子路》
⑧ 心急吃不了热豆腐。--中国民间俗语
⑨ 要循序渐进!我走过的道路,就是一条循序渐进的道路。--华罗庚
⑩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陆游
⑾ 读书而不能运用,则所读之书等于废纸。--华盛顿
⑿ 有知识的人不实践,等于一只蜜蜂不酿蜜。--萨迪
⒀ 重要的不是知识的数量,而是知识的质量,有些人知道很多很多,但却不知道最有用的东西。--列夫·托尔斯泰
⒁ 十分学七要抛三,各有灵苗各自探。--郑板桥
⒂ 学贵精不贵博。……知得十件而都不到地,不如知得一件却到地也。--戴震
⒃ 君子之学必好问。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刘开
⒄ 学而疑之,疑而问之,问而知之。--陆九渊
⒅ 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朱熹
提示:
⑦⑧⑨的言论可以论证“学习要循序渐进”的观点;⑩⑾⑿的言论可论述“实践是求知的最终目的”、“要学以致用”等观点;⒀⒁⒂的言论则可论述“贪多务得,徒劳无益”、“求之不如取之精,取之精不如得之深”等观点;⒃⒄⒅的言论可论述“善问才能善学”、“不耻下问”等观点。
5.开拓创新
-大胆创新
① 战国时期,北面与胡人接壤的赵国屡受秦国侵扰,赵武灵王因此决心向惯穿短装、强悍善战的胡人学习。公元前302年,他不顾皇亲贵族的反对,下令国人改穿胡服,学习骑马射箭。为了给国人做示范,他还带头穿胡服,亲自训练士兵。不到一年,赵国就训练出来大队的新式骑兵,成了当时北方的军事强国。
提示:
因屡受侵扰而决心实行“胡服骑射”的改革,赵武灵王因此改变了赵国积弱受欺的局面。这一材料,可用于论述“改革创新不能抱残守缺,要适时应变,善于向别人学习”等观点。
② 东汉哲学家王充十分重视理性思维的作用。在当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社会风气中,他却坚决反对把儒家的经典变成教条。他说:圣贤动笔写文章,虽然考虑周密,也不可能完全符合客观实际;如果是仓促之间说的话,更难保绝对正确。他的《问孔》、《刺孟》等著作,就揭露了孔子、孟子的一些自相矛盾的观点。
提示:
在将孔、孟奉若神明的东汉,王充能独立思考,对先圣大胆质疑,这种精神十分可贵。改革创新首先是思想观念的解放;如果认为前人的理论都绝对正确,不容修正、发展,那就不可能有改革的行动。在论述这个观点时,可运用上述材料。
③ 明朝后期政治家张居正,为了整顿官僚机构,推行逐级考核的“考成法”,做到“月有考,岁有稽”,以提高各级行政机构的办事效率。对于用人问题,他主张“立贤无方,唯才是用”,只要有能力,即使是和尚、道士、衙卒,都可破格重用,不受资历等等的限制。吏治的整顿,使朝廷政令“虽万里外,朝下而夕奉行”。
提示:
规章制度因有一定的沿袭性,实行改革往往更为困难。改革规章制度,要切中时弊,强调实效,尤其要破除不合时宜的陈规。在论述以上观点时,可用这一材料。
④ 在一次宴会上,有个嫉妒哥伦布(13世纪末意大利航海家)的贵族给哥伦布出了一道难题让鸡蛋竖起来。哥伦布拿起鸡蛋,将气头一边打破,鸡蛋稳稳地竖在桌上了。谁也没想到哥伦布会这样做,可谁也没说过不能这样做。
提示:
面对难题,哥伦布没有按常规的思路去苦思冥想,而是大胆地突破常人的思维。事实上,世上有许多事情一旦这样去思考,往往会有十分简捷有效的解决方法。这则材料,可用于论述“改革创新要解放思想,突破固有的思维定势”的观点。
⑤ 电话发明人贝尔,本来是美国一位年轻的语言老师,对电学一窍不通。可是,他在工作中却产生出一个别出心裁的“点子”:如果讲话时,让电流的强度变化模拟出声波的变化传送出去,再还原为声音,不就可以远距离通话了吗?不少人认为这是一个外行在异想天开,然而,著名的物理学家约瑟夫·亨利却大加赞赏,鼓励贝尔动手去干。当贝尔谈到自己不懂电学时,这位科学权威坚定地对他说:“掌握它!”这几个字给了贝尔巨大的力量,使他从一次次失败中站立起来,终于取得了成功。
提示:
一个外行人的“异想天开”,居然成为发明电话的胚胎,可见敢于想象对于创新具有多大的作用。这则材料可论述“大胆创新常是科学发明成功的起点”、“敢于创新是科学家的必备素质”等观点。
⑥ 学我者生,似我者死。--齐白石
⑦ 不去探索更新的道路,只是跟着别人的脚步走路,也总会落后别人一步;要想赶过前人,非有独创精神不可。--华罗庚
⑧ 科学需要幻想,发明贵在创新。--爱迪生
⑨ 一个真正的天才,决不遵循常人的思想途径。--司汤达
⑩ 敢探未发明的新理,即是创造精神;敢探未开化的疆土,即是开辟精神。创造时,目光要深,开辟时,目光要远。总起来说,创造开辟都要有胆量。--陶行知
⑾ 即使你很成功地模仿了一个有天才的人,你也缺乏他的独创精神,那就是他的天才。--雨果
⑿ 世界上使社会变得伟大的人正是那些有勇气在生活中尝试和解决人生新问题的人!那些循规蹈矩的人不能使社会进步,仅能维持现状。--泰戈尔
提示:
以上言论可论述“开拓创新必须打破旧的思维模式”、“创新型人才必须具备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等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