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42702

阅览古今 | (37)五四运动与新文学运动

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德国战败。1919年,英、法、美等国在巴黎召开 “巴黎和会” ,中国作为战胜国之一也参加了。会上,中国代表团提出从德国手中收回山东的主权,但这个合理的要求被拒绝了,列强决定把德国在山东的特权转交给日本,强迫中国代表签字。

消息传来,全国人民万分悲愤。1919年5月4日,北京大学等10几所北京的大专院校的学生们在天安门集会,喊着“还我青岛”、“打倒卖国贼”等口号抗议示威。愤怒的学生还冲进卖国贼曹汝霖的家,痛打了正在曹家的驻日公使章宗祥,并放火烧了曹宅。北洋政府派军警镇压,抓走了三十多名学生。

第二天,北京大学开始罢课,他们走上街头进行爱国演讲和宣传。山东、天津、上海等地的学生也纷纷起来声援。北洋政府逮捕了近千名学生,激起了全国人民更大的愤怒。6月,上海工人首先罢工支援学生的爱国行为。接着,学生罢课、工人罢工、商人罢市的运动在全国展开。同时,在巴黎参加和会的中国代表团收到几千份全国各界群众要求他们拒签合约的通电。6月28日,旅居法国的华侨和留学生还包围了中国代表团的住所,不让他们在卖国条约上签字。在巨大的压力面前,北洋政府只好释放了爱国学生,撤了卖国贼曹汝霖、章宗祥、陆宗舆的官职,中国代表团也拒绝在条约上签字,“五四运动”取得了胜利。

“五四运动”的意义不仅仅在外交方面。在运动发生前的几年中,具有民主与科学精神的新思想、新文化 在以北京大学为中心的知识界迅速传播。“五四”以后,新的政治力量开始萌芽,中国社会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新文化运动

1915年,陈独秀创办《青年杂志》,在发刊词《敬告青年》中,鲜明地提出 “人权、平等、自由” 的思想,由此发起了新文化运动。《青年杂志》从第二期开始改名为《新青年》。《新青年》集结了当时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他们提倡民主与科学精神,大力抨击中国的封建专制思想,展开了轰轰烈烈的思想启蒙运动。除了陈独秀以外,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还有李大钊、胡适、蔡元培、钱玄同、鲁迅等,他们都给《新青年》与《每周评论》写稿,以激醒学生对国事及世界现实的关心,主张青年人应该负责监视政府的决策和实行社会改革。 “五四”示威游行可以说是这些新知识分子领袖所倡导的必然后果。

从五四事件开始,新知识分子领袖是学生们最热忱的支持者,蔡元培和其他大学及学院校长的抗议和辞职,都是学生最有力的精神上的支持。当五四事件在北京发生时,胡适和蒋梦麟正在上海迎接杜威,不过他们和杜威都同情学生运动,也参与了学生反对军阀的行动,在街头散发传单。陈独秀在分发“北京市民宣言”时被逮捕,被监禁了83天。宣言中包括要求罢免徐树铮及其他亲日官员、废除北京警察总部、保证市民的言论及集会自由。

 

中国现代文学的历史基础与发展方向

中国新文学的历史,开始于五四的文学改革,自1919年以后,新文学运动随着政治的风潮而翻起轩然大波,文学改革的呼声便如汹涌而来的狂涛,响彻云霄。这时一些有识之士,纷纷提出用白话、废古文,打到孔家店、建立新文化的主张;文学改革的浪潮就这样一发不可收拾。旧的传统文学,就这样被淹没于汹涌的历史洪流中。

新文化运动的形成,以胡适发表的“文学改良刍议”,和陈独秀提出的“文学革命论”为先声。胡适提出“八不主义”,即:“一曰须言之有物,二曰不模仿古人,三曰须讲求文法,四曰不作无病之呻吟,五曰务去烂调套阿语”,六曰不用典,七曰不讲对仗,八曰不避俗字俗语。同时他又提出“国语的文学,文学的国语”作为建设新文学的宗旨。继胡适之后,陈独秀又提出“三大主义”,即:“推倒雕琢的阿谀的贵族文学,建设平易的抒情的国民文学。推倒陈腐的铺张的古典文学,建设新鲜的,立诚的写实文学。推倒迂晦的艰涩的山林文学,建设明了的通俗的社会文学。” 其主张比胡适的更明确,态度也很坚决。以后,周作人提倡“平民文学、人的文字”,钱玄同、刘半农、鲁迅也各自以不同的方式提出有关文学改革的主张,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也大力声援,他赞成白话文,且自己也改用白话写作。虽然他们的主张和论调各有不同,但都以文学改革为出发点,对新文学运动犹推波助澜的作用。

此外,当时不少报刊,如“新青年”、每周评论“、”新潮“、”晨报副刊“等,也协助宣传鼓吹新文学运动,影响不少。

在新文学运动后出现的文学团体,如“文学研究会”(注1)、 “创造社”(注2)、 “雨丝”、“莽原”和“未名社”(注3)、“弥洒社”、“浅草社”、”沉钟社“等,都有一定的影响力。

随着新文学运动的展开,白话文取代了文言文的地位,在文学创作上,用白话写作的“新诗”便以新的体裁出现了。胡适的《尝试集》(出版于1902年)是新文学运动后最早出版的一本新诗集。新诗在当时以急先锋的姿态出现,没有一定的形式,完全是“自由歌唱”。当时的新诗作家对后来诗坛影响较大的,主要有:刘半农、刘大白、康白情、俞平伯、朱自清、郭沫若、冰心等。后来有“格律派”和“象征派”的出现;前者以闻一多、徐志摩、朱湘为代表;后者以李金发、王独清、戴望舒、穆木天等为代表。后来的主要诗人还有臧克家、艾青、田间、何其芳、冯至等。

在小说创作方面,鲁迅的第一篇创作小说《狂人日记》,1918年在《新青年》上发表,它以新形式、新内容、新主题出现,一反旧小说的格调,是小说界的一大改革。它给文学改革以血肉的生命,是中国新文学发展中一块不朽的奠基石。之后,鲁迅又发表了许多重要小说,并出版了两个集子:《呐喊》(包括划时代杰作《阿Q正传》)和《彷徨》。继鲁迅之后出现的小说家及作品而在三十年代颇负盛名和有深远影响的有:郁达夫的《沉沦》、叶绍钧的《倪焕之》、茅盾的《子夜》、老舍的《骆驼祥子》、巴金的《激流三部曲》等。冰心、庐隐、许钦文、王统照、王鲁彦、丁玲、沈从文、张天翼、萧军、萧红、许地山等,也是重要的小说家。

一向被视为难登大雅的戏剧,在新文学运动中也提高了地位,成为文学主流之一,发生过重大的影响。现代戏剧作品的题材也随着社会需要而变化。最初是以反封建为主题的社会剧,继而兴起的是赋予新意的历史剧,稍后是注重情节和趣味的爱美剧等等。主要作家与作品有:郭沫若的《三个叛逆的女性》、《屈原》、《孔雀胆》;田汉的《洪水》、《回春之曲》、欧阳予倩的《回家以后》,洪深的《农村三部曲》、夏衍的《上海屋檐下》、《心防》;曹禺的《雷雨》、《日出》等,其中以夏衍和曹禺两位为三十年代影响较大的剧作家。

至于历史悠久的散文,在传统中已不断发展,于新文学浪潮的推动下,更是奇峰突起,显得多姿多彩。重要的散文作家有朱自清、冰心、周作人、鲁迅、丰子恺、郁达夫、徐志摩、何其芳、李广田、靳以等,都写了不少好作品。

总之,中国现代文学是承继着传统的古典文学之基础而发展起来的;它另一方面也吸收了外国文学的营养,来滋补与壮大自己的形貌。自五四以来,贯穿在现代文学中的一个主要基调是“大众化“问题。在正确地承继和发展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基础上,现代文学中的现实主义已发展成为一条明显的线索;许多作品都真实地反映了中国人民的丰富多彩的生活内容,加上多样化的艺术风格,构成了现代文学史的绚烂的画面。

…………………………………………………………………………………………

注释

1. 文学研究会:主要成员为:周作人、茅盾、郑振铎、叶绍钧、王统照等,机关刊物为 《小说月报》。

2. 创造社:主要成员为:郭沫若、成仿吾、郑伯奇、郁达夫。出版刊物有:创造日、创造周报、创造季刊。

3. 雨丝、莽原和未名社:主要作家是鲁迅、孙伏园、韦素园、韦丛芜、李霁野等,出版《雨丝周刊》、《乌合、未名丛书》、《莽原周刊》。

…………………………………………………………………………………………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1917年,俄国发生了十月革命,建立了世界上首个社会主义国家。当时,中国知识界正在开展新文化运动,一方面要打倒封建旧思想,一方面放眼全世界,希望从别国的发展变革中寻找适合中国的救国道路。因此,十月革命的胜利和社会主义思想引起了中国先进知识分子的关注。

1919年,工人阶级积极参加五四爱国运动,并对斗争取得最后的胜利起到了重要作用,这使全社会看到了劳动人民的力量。运动结束后,广大知识分子展开了关于如何改造国家命运的讨论。许多先进的知识分子主张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依靠无产阶级,通过革命的方式来打倒旧制度,建立新社会。全国各地以及海外留学生之中出现了很多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的报刊和组织。一批满怀爱国热情的马克思主义者涌现出来,其中最突出的有北京大学教授李大钊、陈独秀、湖南《湘江评论》主编毛泽东、天津南开大学学生领袖周恩来等等。

1921年7月23日,来自全国的多位代表在上海秘密召开成立中国共产党的会议。会议进行到30日时,会场受到了警察的搜查和密探的注意。为了安全,代表们赶紧离开上海,到嘉兴南湖的一条游船上继续开会。这次会议后,在中国社会的政治舞台上,出现了一支崭新的力量---中国共产党,它给灾难深重的国家人民带来了光明和希望。


黄埔军校

20世纪20年代初,为了推翻北洋军阀和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中国共产党与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合作。1924年1月,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召开,李大钊、毛泽东等共产党员也参加了会议,第一次国共合作正式形成。

国共合作实现后,为了培养军事人才,建立革命武装力量,孙中山在苏联和中国共产党的帮助下,在广州创办了陆军军官学校---黄埔军校。

黄埔军校的校长由蒋介石担任,周恩来等许多共产党人在军校中担任了重要的职务。学员入学后主要学习军事和政治两类课程。注重政治教育,培养学生的爱国思想和革命精神,是黄埔军校与所有旧式军校根本不同的地方。在军事教育方面,军校主要采用当时苏联最新的军事理论和技术进行分学科的训练。

从1924年到1927年,黄埔军校培养了6期共12,000多名毕业生,其中涌现了一批优秀的军事和政治人才,许多人成为国共两党的高级将领。黄埔军校为中国革命做出了巨大贡献。


北伐战争

1924年国共合作实现后,国共两党以广州为革命基地,准备进行北伐。北伐的目的就是要推翻军阀的黑暗统治,打破帝国主义国家对中国的政治军事控制,使人民摆脱苦难。

1925年,国民党在广州成立广东国民政府。是年3月12日,孙中山因肝癌不治,逝世于北京。1926年国民政府正式决定 北伐。为了全力支持北伐,中国共产党深入工人农民当中,积极进行宣传和组织工作,为北伐战争打下了广泛而坚实的群众基础。

1926年,国共合作的广东革命军开始北伐。北伐军先攻占了湖南的省会长沙,接着直逼武汉。敌人在武汉外围选择地势极其险要的地方派重兵防守。北伐军浴血奋战,特别是叶挺领导的,以共产党员为主力的第四军独立团冲锋在前,英勇地为第四军赢得了 “铁军” 的称号。北伐军突破防线,渡过长江,占领武汉。1927年3月中旬,周恩来率领上海工人武装起义,使北伐军顺利进驻上海。3月下旬北伐军攻占南京。

国共合作的北伐战争得到了全国人民的热烈拥护和支持。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北伐军就占领了长江以南的大部分地区,沉重地打击了军阀,使国民革命的火焰燃遍了半个中国。


南昌起义

北伐战争的胜利打击了军阀和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然而,随着形势的发展,国民党右派敌视共产党,蓄意破坏国共合作。1927年4月,蒋介石在上海发动反革命政变,杀害了300多名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另外还有500多人被捕,数千人失踪。接着,广东、江苏、浙江、湖南等省都发生了屠杀共产党人的惨案。蒋介石叛变革命后,在南京建立了国民政府。7月,以汪精卫为首的武汉国民政府也背叛了革命,大规模逮捕杀害共产党人。至此,第一次国共合作彻底破裂,中国出现了白色恐怖的局面。

面对危急的形势,共产党人为了挽救革命,进行了英勇顽强的斗争。同年8月,周恩来、贺龙、叶挺、朱德、刘伯承等领导了南昌起义,经过4个小时的激战,起义军打败了国民政府军队,占领了南昌城。

南昌起义引起了国民政府的恐慌,蒋介石调动军队进攻南昌,起义军撤离南昌,向广东进军,准备重建广东革命根据地。这一计划由于受到敌人的围攻而失败。南昌起义使共产党武装反抗国民党,开始走向独立领导革命、武装夺取政权的新道路。


25000里长征

南昌起义后,毛泽东也领导了武装起义,并在江西的井冈山建立了第一块革命根据地。此后,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根据地广泛建立,并得到农民的热烈支持和拥护,根据地不断扩大。

1930年到1932年,国民政府调集重兵,发动了四次大规模的围剿,企图破坏根据地以消灭共产党。 共产党领导的红军在根据地人民的支持下,一次又一次地粉碎了敌人的围剿。

1933年,蒋介石调集了100万军队开始第五次围剿。由于当时共产党中央领导人在斗争中犯了严重的的错误,使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1934年,红军被迫从福建、江西的中央根据地撤退,向西突围,开始万里长征。

长征初期,红军人员损失大半。在这种危急的形势下,共产党中央于1935年在贵州省的遵义召开会议,及时纠正了错误,确立毛泽东在党和红军中的领导地位。遵义会议在最危急的关头,挽救了红军,挽救了共产党。

遵义会议后,红军采取了正确的战略,变被动为主动,打了很多胜仗:四渡赤水、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打破了国民政府军队的围追堵截。长征的道路十分艰难,红军爬雪山、过草地、没有粮食时就挖野菜,啃树皮,克服了重重困难。1935年中央红军到达陕北吴起镇,与刘志丹领导的陕北红军胜利会师。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在会宁等地会师,25000里长征胜利结束。

 

九一八事变

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中国各地以至东南亚各地都在传唱着一首歌:“……九一八,九一八,从那个悲惨的时候,脱离了我的家乡,抛弃那无尽的宝藏……”那么,“九一八”(注4)到底是一个什么日子呢?

从19世纪后期开始,日本多次发动侵华战争,并且武装占领了台湾。然而,日本对这一切并不满足。20世纪日本准备大规模向国外军事扩张,中国是其主要目标。为了先侵吞中国的东北三省,日本制造了“九一八事变”。

1931年9月18日晚上,沈阳附近的日军在一个叫柳条湖的地方炸毁了一段铁路,反而说是中国军队破坏铁路,想袭击日本军队,随即向东北军大营和沈阳城发起了突然进攻。东北军伤亡很大。一夜之间,日军就占领了沈阳。

“九一八事变”发生时,国民政府正忙于“剿共”,即消灭共产党。蒋介石一再命令东北军指挥官张学良不许抵抗日本的侵略,说如果抵抗会把事情闹大,还说现在不是对日作战的时候,共产党才是最大的敌人。由于中国军队不抵抗,日军仅用了四个多月的时间就轻易占领了东北三省,3,0000万人民沦为亡国奴。

为了稳固统治,日本侵略者在东北三省成立所谓“满洲国”,让早已退位的清朝末代皇帝溥仪来当傀儡皇帝,实际上,权力完全控制在日本人手中。日本的侵略和统治激起了当地人民的激烈反抗,抗日义勇军在非常艰苦危险的环境中与日本人展开了英勇的斗争。


…………………………………………………………………………………………

注释

注4:“九一八” 的歌曲来源:


松花江上(词曲:张寒晖) 

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森林煤矿

还有那满山遍野的大豆高粱

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我的同胞

还有那衰老的爹娘

九一八!九一八!从那个悲惨的时候 (x2)

脱离了我的家乡,抛弃那无尽的宝藏

流浪!流浪!整日价在关内,流浪!

哪年?哪月?才能够回到我那可爱的故乡?

哪年?哪月?才能够收回那无尽的宝藏?

爹娘啊!爹娘啊!什么时候,才能欢聚一堂?

…………………………………………………………………………………………



西安事变

日本占领中国东北三省后,又不断制造事端,准备侵略华北,形势危急。全国人民要求政府停止内战,抵抗日本侵略。但蒋介石却顽固地坚持先消灭共产党,再抵抗日本侵略者的政策。

1936年,蒋介石到西安逼迫张学良和杨虎城两位将军继续 “剿共” 。已经丢失了自己的故乡东北三省的张学良一再表示要去抗日,甚至哭着请求蒋介石不要再打内战了,救国要紧。可是他不但没能感动蒋介石,反而受到严厉训斥。张学良、杨虎城看到劝说无效,只好另想办法,逼蒋抗日。

12月9日,西安的大学生举行游行集会,他们步行前往蒋介石的住地,要求停止 “剿共” ,一致抗日。蒋介石大怒,命令张学良派兵把学生挡回去,如果学生不听,就开枪。张学良非常同情学生,他极力劝请学生们先回去,并说会用自己的生命作保证,实现大家的爱国愿望。当天晚上,张学良向蒋介石反映学生们的要求,并再次恳求抗日救国,但仍然遭到拒绝。

12月12日夜里,张学良、杨虎城发动兵变,抓住了蒋介石。西安事变发生后,应张学良、杨虎城的邀请,共产党派周恩来到西安来商讨解决问题的办法。经过各方的努力,终于迫使蒋介石答应停止内战,一致抗日,西安事变和平解决了。


七七事变

为了实现侵占全中国的企图,日本发动了“七七事变”。1937年7月7日晚上,驻扎在北平(今北京)郊区卢沟桥一带的日本军队举行军事演习。演习结束后,日军藉口有一个士兵失踪了,又说好像听到宛平城内(卢沟桥附近)有枪声,要强行进入宛平县城搜查,遭到中国守军的拒绝。日军随即炮轰卢沟桥,向宛平城发起进攻。中国军队奋起还击,驻守卢沟桥的100多名士兵战斗到只剩下4人,其余全部牺牲,终于打退了敌人的进攻。由于这次事件发生在卢沟桥,所以又叫“卢沟桥事变”。

“七七事变”后,面对危急的形势,中国共产党发出通电,指出“平津危急!华北危急!中华民族危急!” 呼吁“只有全民族实行抗战,才是我们的出路!” 全国各界群众、爱国党派和团体、海外华侨也纷纷举行集会,强烈要求政府抗战。不少大城市相继组织了“抗敌后援会”,募捐了大量钱物,送往抗日前线,支援和慰劳驻守华北、积极抗日的中国军队。在严峻的形势和全国人民高昂的抗日热情面前,蒋介石发表谈话,表示准备抗战的决心。国共两党经过谈判,决定将共产党领导的主力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开赴华北抗日前线。另一部分红军被改编为新四军。9月,国共合作宣言发表,全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

 

平型关大捷

1937年,华北日军侵入山西,进攻雁门关等长城关隘,企图夺取太原。国民政府组织太原会战,林彪、聂荣臻率领八路军115师在山西参加会战。平型关地形险要,是晋北交通要道。115师利用平型关的有利地形,于9月伏击日军,歼灭日军板垣师团1,000多人,缴获大批军用物资,取得平型关大捷。

 

南京大屠杀

1937年11月12日,日军侵占上海后,下一个攻占目标便是当时中国的首都——南京。13日,以松井石根为司令官的日军侵入城内,占领国民政府,南京沦陷。日军采用极其野蛮的手段,对居民及解除武装的中国军人进行了长达6个星期的血腥屠杀。

日军在南京下关江边、草鞋峡、煤炭港、上新诃、燕子矶、汉中门外等地制造了多起集体屠杀事件,还实行了分散屠杀。屠杀之后,日军又采用抛尸入江、火化焚烧、集中掩埋等手段,毁尸灭迹。据调查统计,被日军屠杀的人数总计达30万以上。日军屠杀南京人民的手段很残忍,主要有砍头、刺杀、枪击、活埋、火烧等,还有惨无人道的“杀人比赛”。在日本侵略者的屠刀下,南京这座原来和平繁华的大都市,变成了阴森可怕的人间地狱。日军在南京的暴行,为现代世界文明留下最为黑暗的一页。

上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