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文
古文
韵文
作文
趣味华文
2542055

作文 | (11)说明文:阐明事理

这一期,同学们来复习前几期学过的说明文理论。

什么是说明文?说明文是解说事物、阐明事理、说明程序的一种文体。

 

(一)事物说明文

★ 写作对象是具体实物。

★ 介绍外形、构造、性质、特点等等。

★ 大至天文地理、自然现象、建筑景观;小至生活用品、动物、植物。

 

(二) 事理说明文

★ 分析事物的因果关系、介绍科学知识、解释自然现象等方面。

★ 主要围绕“为什么是这样”、“如何”来写作。

 

(三) 程序说明文

★ 介绍做某件事的方法和步骤。

★ 围绕“怎么做”来写作。

 

书写说明文重要事项:

1. 抓住事物的特征

● 特征是这一事物区别于其它事物的标志。

● 事物的特征包括性质、形态、结构、作用、变化、发展、意义等多方面。

● 针对说明事物进行仔细、全面、深刻地观察,准确地反映事物的本来面目。

 

2. 有恰当的顺序

根据事物的特点,按照人们认识事物的过程和规律来安排材料。

● 空间顺序——根据空间顺序有序地展开说明,可以先对总体作概括的介绍,然后再对各部分按它们所处的位置依次说明,如:由远到近、由外到内、由前到后、由上到下等。

● 时间顺序——按事物发生发展的过程说明事物,例如:说明生产技术、产品制作、技术方法、历史发展、文字演变、人物成长、动植物生长等等,都应以时间为序。

● 逻辑顺序——从主要到次要,从现象到本质,从原因到结果,从概括到具体,从整体到局部,例如:《电脑》一文我们可以遵循由“整体到局部的原则”,先介绍一般电脑的特征、种类、主要组成部分等,然后才个别介绍自己的电脑是属于哪一类型、外形和功能等。


3. 选用适合的说明方法

写说明文要根据说明对象的特点及写作目的,选用最佳方法。

中一9@作文.jpg


4. 说明文开头

俗话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 好的文章开头,要像凤头那样美丽、精彩,吸引读者。同学们在写作文时,如能写好开头,便能为写好全文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说明文开头的方法很多,这里介绍四种:


1. 概述式

开头用简洁的语言对说明对象进行总的概括,给人以总体形象。如中一课文《死海不死》,文章的开头先概述死海的地理位置、特征和得名的原因:

在亚洲西部,巴勒斯坦和约旦交界处,有一个“死海”。远远望去,死海的波涛此起彼伏,无边无际。但是,谁能想到,如此浩荡的海水中竟没有鱼虾、水草,甚至连海边也寸草不生?这大概就是“死海”得名的原因吧。

在中二课文《雨树》,文章开头概述作者喜欢雨树的原因和雨树的重要性:

在众多的树木中,我最喜爱雨树,因为它最能表现南洋的人与万物的生态与文化。到欧洲旅行,古老的教堂是必要参观的,它是欧洲人历史文化的象征。雨树在我看来,就是热带雨林的古老教堂,在每一棵树上,您可以找到热带人的信仰、生活习惯,甚至神话与梦想。

 

2. 描写式

开头描写事物的特征或状态,让读者有一个直观的总体认识。如中一课文《猫》,作者开头描述了猫的一些特性,直接表露了作者对猫的喜爱之情: 

猫的性格实在有些古怪。说它老实吧,它的确有时候很乖。它会找个暖和地方,成天睡大觉,无忧无虑,什么事也不过问。可是,它决定要出去玩玩,就会出走一天一夜,任凭谁怎么呼唤,它也不肯回来。说它贪玩吧,的确是呀,要不怎么会一天一夜不回家呢?可是,及至它听到点老鼠的响动啊,它又多么尽职,闭息凝视,一连就是几个钟头,非把老鼠等出来不拉倒!

 

3. 提问式

在文章开头的段落中设置一些与说明对象相关的问题,以引起读者的思考,激发读者阅读的兴趣。如中三课文《克服惰性》开篇即提出疑问:

你也许要问:怎样才可以克服自己的惰性而把自己推动起来?

这个问题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使读者急切想了解克服惰性的方法。

中三课文《豆腐的美学》一文,开篇即从“淡”联想到豆腐而提出日本人比中国人更懂得钻研豆腐的说法。文中略述奥丹具有三百年历史,只卖豆腐的餐馆,并以反问修辞手法加强语气,突显奥丹专心一志只卖豆腐的特点:

一说到“淡”这种奇怪的味觉,很容易就会联想到豆腐;而一提到豆腐,有朋友就开始争论,日本人要比中国人更懂得钻研豆腐。且看名店奥 丹,三百年的历史,传承了十二代。一坐进去眼前是幽静的池塘、青翠的树阴,食客们就以修禅的心情在茶室里品尝纯豆腐宴。全中国有哪家餐馆能像奥丹这般,专心一志地只卖豆腐呢? 

 

4. 定义式

开始对事物下定义,解释事物内涵(本质特征)和外延(包含的范围),让人了解事物的本质。如第五期中三范文《中学生的责任》开篇就给“责任”下定义,从而点出中学生对于自己、家庭、学校、社会、国家以及自然环境所应付的责任:

何谓“责任”?责任是分内应做的事情,是应当承担的任务,是应尽的本分。作为一个21世纪的中学生,必须承担各种责任,以面对充满挑战的未来。中学生对于自己、家庭、学校、社会、国家,甚至对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皆有相应的责任。

 

5. 说明文结尾  

1. 总结法

就是对说明对象作总结。文章《克服惰性》,作者以一句精简的句子作结尾:

生命不浪费,成功的机会就多了。

总结法结尾能把作者的目的、看法等集中起来,使读者对全文有一个总的印象。上文简洁的几个字点明文章中心,警戒人们要克服惰性,充分地利用生命的每分每秒去提升自己,达成人生的目标。全文到此戛然而止,恰到好处。

 

2. 展望法

就是对说明对象或事理的未来进行展望。《宇宙里有些什么》的结尾,就用了这种方法:“……今天,载人的宇宙飞船已经成功地实现了环绕地球的飞行,将来一定会揭露更多的宇宙秘密,加速人类征服宇宙的进程。”篇末用展望法能给人以希望,能引起人们的联想和想象。

中一课文《牵牛花》结尾,作者强调新生牵牛花在未来的生机和活力:

即使没有花,兴趣未尝短少。何况他日花开,将比往年盛大呢。

 

3. 号召法

就是对读者发号召。《农作物抗病品种的培育》的结尾,就用了这种方法:

毫无疑问,要使农作物产量不断地增加,不但需要不断地研究培育抗病能力更高的优良品种,还要做到各个地区各种作物都有能抗不同病害的品种。这是植物保护工作者和育种工作者的一项重大任务。

结尾用号召法能引起读者的重视,以便产生共鸣。

第五期中三范文《中学生的责任》,结尾就呼吁中学生做一个勇于承担责任的中学生:

在生活中,处处都有责任的考验。梁启超说:“人生须知道有负责任的苦处,才能知道有尽责任的乐处。”中学生就从对自己负责任做起,努力使自己成为一个敢于承担责任的中学生,一尝尽责任的快乐吧!

 

4. 反问法

就是用否定的形式表示肯定,或者用肯定的形式表示否定。《蝉》的结尾,就用了这种方法:“什么样的钹声能响亮到足以歌颂它那得来不易的刹那欢愉呢?” 结尾用反问法能加强气势,起强调作用,增强文章的表达效果,引发读者思考。

在中一课文《猫》,老舍就连用了四个反问句,从猫过渡到科技,引发读者思考机械化改变人类,甚至地球生态的议题。

猫的地位的确降低了,而且发生了些小问题。可是,我并不为猫的命运多耽什么心思。想想看吧,要不是灭鼠运动得到了很大的成功,消除了巨害,猫的威风怎会减少了呢?两相比较,灭鼠比爱猫更重要的多,不是吗?我想,世界上总会有那么一天,一切都机械化了,不是连驴马也会有点问题吗?可是,谁能因耽忧驴马没有事作而放弃了机械化呢?

 

5. 前后照应法

结尾与开头要相呼应,就是在结尾处对开头提示的话加以解释、发挥或重复强调,以便文章前后紧密连贯、结构完整统一、中心鲜明突出。这种前后照应的方法能产生一种首尾圆合、浑然一体的感觉。如《谈助人为快乐之本》,开头写:

助人是一种美德,也是件善事,更是快乐之本。在我们周遭,有许多需要我们伸出援手的人。当他人面对难题而孤立无助时,如果我们能力所及,理应给予援助。

结尾写道:“一言以蔽之,助人是快乐的泉源。所以,我们应把助人为本的精神体现在日常生活中!”

文章开头和结尾,前后一再强调助人为快乐之本,使到文章的总结“我们应把助人为本的精神体现在日常生活中!”更为理所当然。

 

6. 感叹法

就是对说明对象说完后表示深沉的感叹。如《杨树》的结尾,就用了这种写法:“……让我们用一把把植树锹,在祖国的大地上写出一篇篇八十年代的新‘白杨礼赞’吧!”这一感叹用于篇末,具有很强的号召力,能增强文章的感染力。

 

7. 评议法

就是对说明事物加以评价和议论。如《晋祠》的结尾,就用了这种方法:“晋祠,真不愧为中国锦绣河山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对说明对象作个最终的评价,能有力地表达作者的爱憎感情,给人以鲜明的印象。

中三课文《豆腐的美学》结尾也是用了这种方法,给予两者各有千秋的评价,无需强分高下:

……两种吃豆腐的方法其实是两种淡的美学,一种把淡看成须臾不离此世的自然事物,另一种则执著地追求超凡脱俗的豆味。二者实在不用强分高下。

 

8. 比喻法

就是采用比喻的方式来把抽象的事物具体化。《从甲骨文到口袋图书馆》的结尾,就用了这种方法:“……它好像架设着一座座坚实的阶梯,召唤着不畏艰辛的人们努力攀登。”结尾用比喻法不仅生动形象,还能传达深刻的寓意,给人以教育和启迪。

 

9. 描述法

就是对所说明对象的加以描述。《雄伟的人民大会堂》的结尾,就用了这种方法:“我们花了一整天时间看完这座大厦的时候,万道霞光洒在外面苍翠的树丛上,洒在杏黄色的墙壁上,洒在天安门的红墙黄瓦上,放射出一片光辉灿烂的异彩。”结尾用描述法突出天安门在霞光照射下的外观,让人印象深刻。

 

10. 旁补法

就是文章最后追加补充其不足。《看云识天气》的结尾,就运用了这种写法:“……但是,天气变化异常复杂,看云识天气自然有一定的限度。我们要准确的掌握天气变化的情况,还得依靠天气预报。”旁补法有利于维护说明文的科学性和客观性,能帮助人们准确地、正确地认识客观世界。



试以《读书的乐趣》为题,书写一篇阐明事理的说明文。

 作文大纲

开头:书是精神粮食,读书有许多乐趣

内容:1. 满足求知欲,开阔视野,增广见闻

           2. 得到不同的体验和感悟

           3. 见识和领悟古人的智慧

           4. 获得心灵上的宁静、愉悦与满足

结尾:再次强调读书带来许多乐趣,丰富了生活和精神世界



读书的乐趣

莎士比亚曾经说过: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引名人语录,说明书的重要性)。书籍是人类的精神粮食,读书能通古今,纵横万里。俄罗斯作家高尔基就给阅读一个极大的肯定,他说:“读了一本书,就像对生活打开了一扇窗户。”(引名人语录,说明读书对我们的生活十分重要)读书是一种享受、一种静心、一种乐趣!读书有许多乐趣,你是否感受到呢(提问式开头,启发读者的思考读书的乐趣)?(书是精神粮食,读书有许多乐趣)

读书能满足我们的求知欲。书是开阔视野的窗口,是探索奥妙的金钥匙(抓住书的特点,用打比方说明读书的作用)。我们可以从书中汲取丰富的营养。倘若一个人要想登上知识的高峰,就要拥有渊博的知识。从书籍中我们可获取生活中所接触不到的知识,引领我们到姿态万千的大千世界。例如:阅读《中国青少年知识文库》科普书籍,我们明白了飞鱼会飞的原因;知道了竹子是草本植物;得知了戴眼镜不会越戴越深……阅读汪曾祺的《端午的鸭蛋》,通过作者对家乡种种有趣的端午风俗的介绍,我们认识了系百索子、做香角子、贴五毒、贴符、喝雄黄酒、放黄烟子、吃“十二红”,令我们大开眼界(举例子,说明读书满足求知欲,增广见闻)。在西西的《店铺》一文,作者描绘通过视觉、听觉、嗅觉的所见所闻,让读者仿佛亲临其境,与作者同游,在曲折的小巷游览香港的老店铺。读书,在足不出户即可增广见闻,开阔视野,不正是读书的一大乐趣吗?(满足求知欲,开阔视野,增广见闻)

读书也可以让我们得到不同的体验和感悟。读一本好书,好比与许多高人谈话,那是心灵与作者的共鸣;每每与作品产生共鸣时,我们心情无比畅快。读一本好书,我们在内心宛如搭建起一个宏伟而多彩的世界。在那个世界,我们跟随作者在书中畅游。比如:阅读廖鸿基的《黑与白——虎鲸》一文,读者跟随作者踏上惊心动魄的寻鲸之旅,感受作者看到虎鲸出现的亢奋紧张、难以置信的惊喜,仿佛亲身体验在大海上追踪鲸鱼的冒险经历;阅读《安妮日记》,我们感受一个少女在战争中躲在密室里的孤独、无助、恐惧的心理,也看到她不受绝境所影响,在绝境中仍然努力探索人生的乐观态度,启发我们对生命真谛的追求。通过阅读海伦·凯勒《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我们可感受海伦·凯勒变成盲聋人后黑暗无声的世界,感受她求学生涯的艰苦。从一个身残志坚的柔弱女子的视角,告诫身体健全的人们应珍惜生命,珍惜造物主赐予的一切(举例子,说明读书可体会书中人物的不同体验)。一本好书是挚友,一本好书是良师(打比方,点明书籍是在人生道路上陪伴我们的挚友良师)。在失败时,你也许可以在书中看见许多成功人士都是如此走过;在迷惑时,也许书就是金钥匙,打开了你闭塞的思维;在彷徨时,书犹如一把明亮的火炬,指引我们前进的方向(打比方,说明书可以启迪思维,指引方向)。从不同的书里去邂逅不同的人物和故事,体验现实生活中无法接触的世界,同时激励我们更积极、乐观、勇敢地面对人生的痛苦与困境。(得到不同的体验和感悟)

书是前人劳动与智慧的结晶,而读书是领悟古人智慧的源泉。读《孙子兵法》,我们看到了孙武全面准确地计算敌我双方实力的差异,在战争之前把需要计算的事项一一列出,例如:天时、地利、人和等等,从计算结果中判断战争胜负的可能性,由此决定这仗能不能打。从孙子应战的方法,我们学习到做一件事要从多方面思考,找出最有把握的应对策略。读《三国演义》,我们看到了诸葛亮在军队调遣、排兵布将上过人的智慧。他发明八卦阵、木牛流马、孔明灯、连弩等,在战场派上用场,种种发明让人叹为观止。最让人津津乐道的是在对敌作战中的八卦阵,让敌人不知所措、溃不成军(举例子,说明读书可见识和领悟古人的智慧)。我们读古人的智慧结晶,不但能见识古人的睿智,也能将其理论技法应用在实际生活上,这不也是读书的乐趣吗?(见识和领悟古人的智慧)

读书是一种至高无上的精神生活享受。捷克小说家卡夫卡曾说过一句话:“所谓书,必须是砍向我们内心冰封大海的斧头”(引名人语录,说明读书可以打开冰封的内心世界)。读书乐趣就在于感受书中和现实不同的世界,把我们带去一个虚拟的世界。一本好书,能使我们“乐而忘忧”,让我们像走进了仙境一样,暂时远离尘世的喧嚣,让心灵上获得愉悦和宁静。当你苦恼时,看着书中有趣的文字或漫画,烦恼抛到了九霄云外 。比如《哈利·波特》小说中创造的魔法世界就是脱离现实的想象世界,在那里骑着扫帚可以上天,抖抖魔杖就能召唤守护神。《哈利·波特》之所以风靡全球,是由于它把魔法世界嵌入了我们熟知的现实生活,让我们从“麻瓜世界”短暂抽离的同时,又能触摸到魔法背后近乎真实可感的世界。又如科幻小说《带上她的眼睛》,文中被带去旅行的“眼睛”——一副传感眼镜,戴上它的人,可将看到的一切图像转换成由超高频信息波发射出去,远方另一个戴同样传感眼镜的人将接收到这些图像及其五感,把读者带入不一样的时空(举例子,说明读书可感受虚拟的世界)。读书作为一种休闲娱乐,可以让我们放松心情,纾解压力,走出苦闷的生活,并且使我们获得心灵上的宁静、愉悦与满足。这不是至高无上的精神生活享受吗?(获得心灵上的宁静、愉悦与满足)

苏轼诗有言:“腹有诗书气自华”(引诗句,说明读书的人总会有一种儒雅之气自然地流露出来,看起来与众不同)。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精神世界里没有书籍,就好像世界没有阳光。如果书是大海,我愿是一只小鱼,在大海中自由自在地遨游;如果书就是天空,我愿是一只小鸟,在天空中愉快地飞翔(通过打比方来说明喜爱读书,享受读书的乐趣)。读书给我们带来许多乐趣,丰富了我们的生活,丰富了我们的精神世界(结尾采用前后照应法,重复强调开头揭示的阅读有许多乐趣,以便文章前后紧密连贯,中心鲜明突出)。(读书带来许多乐趣,丰富了生活和精神世界)

 

名人语录人物简介

莎士比亚

Ø威廉莎士比亚(William Shakespeare,1564年4月23日-1616年4月23日)英国文学史上最杰出的戏剧家,也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最重要、最伟大的作家,全世界最卓越的文学家之一。

高尔基

Ø玛克西姆·高尔基(Maxim Gorky,1868年3月16日-1936年6月18日),原名阿列克赛·马克西姆维奇·别什可夫,前苏联作家、诗人、评论家、政论家、学者。

卡夫卡

Ø弗兰兹·卡夫卡(Franz Kafka,1883年7月3日-1924年6月3日),生活于奥匈帝国(奥地利帝国和匈牙利组成的政合国)统治下的捷克德语小说家。

苏轼

Ø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一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 、坡仙 ,汉族,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美食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

上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