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举制
科举制是隋唐以来国家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科举制也称“开科取士”,就是朝廷开设科目公开考试,然后根据考试成绩来选举人才,分别授予官职的一种制度。科举制产生于隋朝,唐朝继承了这一制度,并进一步完善,成为国家选拔人才的主要方式。
唐朝科举考试分为常科和制科两种。常科每年举行,考试科目有秀才、明经、进士、明法、明书、明算六科,其中以明经、进士两科最主要。在众多科目中考进士科难度很大,往往百人中才取一两名,因此特别受到读书人的重视。进士科考试合格称为“及第”。及第的人要在曲江池参加庆祝宴会,并在长安慈恩寺大雁塔下提名,十分荣耀。制科是皇帝临时诏令设置的科目,名目也很多,通常由皇帝亲自主持,但在士人眼里往往被视为非正途出身,不受重视。
唐代考生有两个来源:一是由学馆选送的学生,称为生徒;二是经州县初考合格后,再进京参加考试,称为乡贡。唐代科举考试一般由礼部主持,考生录取以后,再经吏部复试,根据成绩授予各种官职。
隋唐时期形成的科举制,使普通的读书人获得参加考试然后被选拔做官的机会。这就使封建王朝能在更大的范围内选拔官员。科举制历经隋、唐、宋、元、明、清,一直为历代王朝所采用。
…………………………………………………………………………………………
玄奘西游
《西游记》有个和尚唐僧,他去“西天” 取经,也就是今天的印度,带着他的徒弟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历尽艰辛,经过九九八十一难,终于到达西天,取到了真经。故事里的唐僧,心地善良,却有些糊涂,这是虚构的神话故事。其实在历史上,还真有这么一个去西天取经的唐僧,他的法号叫玄奘。
玄奘(公元602 – 664年)少年时就出家做了和尚,认真研究佛学,精通佛教经典。他发现翻译过来的佛经错误很多,于是就决心到佛教发源地天竺去取经求学。玄奘于贞观元年,公元627年出发西行。他穿过大片沙漠,克服重重困难,整整走了一年,终于到达天竺(印度)。
玄奘西行,游历了70多个国家,留学天竺达15年之久,他的壮举感动了许多天竺人,有的国王还派人为他抄录经典,他也把当地失传的佛经介绍给他们。他还学会了天竺的语言,参加那儿研究佛学的盛会,发表演讲。玄奘的博学,受到天竺人民的尊敬。
42岁时,玄奘带着650多部佛经回到长安,受到热烈欢迎。回国后,玄奘立即开始大规模的翻译佛经工作,前后翻译佛经74部,约1300多卷。
作为一名高僧,一位大翻译家,中印人民的友好使者,玄奘为中印之间的文化交流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
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
吐蕃人是藏族的祖先,很早就生活在青藏高原一带,过着农耕和游牧的生活。公元7世纪前期,吐蕃杰出的首领松赞干布统一了那里的许多部落,定都罗些(今西藏拉萨)。
松赞干布非常喜爱唐朝文化,也希望得到先进而强盛的唐朝的支持,他几次向唐求婚,于是,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给了他。公元641年,文成公主在唐朝官员的护送下来到吐蕃,与松赞干布举行盛大的婚礼。土蕃人民像过节一样,唱歌跳舞,欢迎文成公主入藏。土蕃人原来住帐篷,据说为了迎接文成公主,特地修建了华丽的王宫,就是今天布达拉宫的前身。
文成公主读过许多书,很有才华。她入吐蕃时带去了许多医药、生产技术书籍和谷物、蔬菜的种子,还有唐朝精制的手工艺品。与她一起进藏的还有许多会养蚕、酿酒、造纸的工匠和会纺织、刺绣的侍女。文成公主信奉佛教,据说大昭寺的基址就是她选定的。先进的汉族文化传入吐蕃,对吐蕃生产和文化的发展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文成公主在吐蕃生活了40年。她为两族人民的友谊作出了贡献,一直受到藏族人民的爱戴和怀念。直到现在,西藏拉萨的大昭寺和布达拉宫,还保存着文成公主的塑像。在藏族人民中间,流传着许多关于文成公主的美好传说。
…………………………………………………………………………………………
鉴真东渡
当玄奘西游取经返回长安约一百年后,唐代另一位佛教大师鉴真,决心东渡日本,传播佛法。
鉴真(公元688年-763年),唐代高僧,日本律宗初祖,亦称“过海大师”、“唐大和尚”。鉴真,扬州人,少年时出家当和尚。他学问渊博,有深厚的佛学基础,曾担任扬州大明寺住持。
公元742年,日本天皇派人来到大明寺,请鉴真去日本传播佛法。当时海上交通非常艰险,有人表示疑虑,鉴真果断地说:为了传播佛法,我怎能怜惜自己的生命呢?但是,鉴真去日本的计划一次又一次受阻。一次出海不久,船只触礁,又有一次被官府扣留。当他第五次东渡时,遇上狂风大浪,航向发生偏差,船在海上漂流14天后才获救,这次东渡又不成功。
不久,鉴真因病而双目失明,但他去日本传播佛法的决心没有丝毫动摇。公元753年,他已经66岁了,又开始第6次航行。在海上与风浪搏斗了一个多月,鉴真终于登上了日本岛,实现了自己的愿望。跟随鉴真渡海东去的还有23名弟子,他们随身带去许多书籍、佛像、经书和其他珍贵的物品。他和弟子们被迎入首都奈良东大寺。他曾为日本天皇、皇后、太子等人授菩萨戒;为沙弥证修等440余人授戒;为80余僧舍旧戒授新戒。鉴真被尊为日本律宗初祖。
鉴真居留日本10年,不仅传播了佛法,而且对日本建筑、医学、艺术等方面都有突出贡献。在营造、塑像、壁画等方面,他与弟子采用唐代最先进的工艺,为日本艺术增添了异彩。如唐招提寺建筑群,即为鉴真及其弟子留下的杰作,整个结构和装饰,都体现了唐代建筑的特色,是日本现存天平时代最大最美的建筑。鉴真及其弟子大都擅长书法,去日时携带王羲之、献之父子真迹,影响所及,至今日本人民犹热爱中国书法艺术不衰。他的医术在日本也有很大影响,被日本人誉为“医术之祖”。鉴真对日本人民最突出的贡献,是医药学知识的传授,被日本人民奉为医药始祖。日本豆腐业、饮食业、酿造业等也认为其行业技艺均为鉴真所授。后来他在日本去世。鉴真去世前,弟子们还采用干漆夹纻法这一技艺,为他制作了一座写真坐像,日本奉为国宝。
…………………………………………………………………………………………
三大石窟
1. 云冈石窟
2. 龙门石窟
3. 敦煌莫高窟
大约公元一世纪前后,佛教从新疆传入内地。进入南北朝以后,统治者为宣扬佛教,在一些地方劈山削崖,开凿石窟。隋唐时期,石窟艺术又有很大发展。其中,著名的有山西大同的云冈石窟、河南洛阳的龙门石窟和甘肃敦煌的莫高窟。它们以藏有大量丰富多彩、千姿百态的佛教壁画与雕像塑像闻名于世,被称为艺术的宝库。
山西的云冈石窟在北魏佛教艺术中最有名。它依山开凿,东西长1000米,雕刻着成千上万大大小小的佛像,最大的佛像高达13.7米。
洛阳龙门石窟里最大的洞窟是唐朝时开凿的,佛像的造型和服饰更加东方化,更加真实,体现了唐代社会人们的审美观念。
敦煌莫高窟有1000多个洞窟,又叫千佛洞,现有几百个洞窟,其中十分之六七的洞窟是隋唐时期开凿的。洞窟的四壁和顶上画满了彩色壁画。现存壁画总面积有45000多平方米,内容表现了佛教故事,不少画面反映出隋唐时期社会的繁荣。莫高窟的塑像共有2400多尊,隋唐时期占了近一半。这些塑像都富于艺术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