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部分 古代诗文 [25 分]
第13至16题
阅读下面文言文,然后回答问题。
肃王与沈元用同使虏①,馆于燕山愍忠寺。暇日无聊,同行寺中,偶有一唐人碑,辞甚偶丽,凡三千余言。元用素强记,即朗诵一再;肃王且听且行,若不经意。元用归馆,欲矜其敏,取纸追书之,不能记者阙之,凡阙十四字。书毕,肃王视之,即取笔尽补其所阙,无遗者。又改元用谬误四五处,置笔他语,略无矜色。元用骇服。
(陆游《老学庵笔记》)
注释:
①虏:指北方的金国。
13 肃王与沈元用见了唐人碑后,各有何反应? [3分]
答案:
元用一再/再三/不断诵读碑文【1%】,肃王却一面听一面走【1%】,好像并没有放在心上/不在意/漫不经心/不以为意【1%】。
原文作答:1%
元用素强记,即朗诵一再;肃王且听且行,若不经意。
14 沈元用回馆后做了什么事?他的目的何在? [4分]
答案:
● 他回馆后便把所记诵的碑文写下来。【2%】
+
● 他想要夸耀/显示/表现自己强记的本领。【2%】
记忆力佳
本领佳
原文作答:2%
元用归馆,欲矜其敏【1%】,取纸追书之【1%】
15 为什么沈元用会对肃王钦佩不已? [5分]
答案:【3分+2分】
● 因为肃王的记忆力比他更好【3%】,更难得的是他很谦虚【2%】。
● 因为肃王除了把元用所缺漏的字补齐,还改正元用记漏的四五个地方
【3%】,更难得的是,他并不因此感到自傲【2%】。
原文作答:2%
书毕,肃王视之,即取笔尽补其所阙,无遗者。又改元用谬误四五处【1%】,置笔他语,略无矜色【1%】。
16 试将下列的文字翻译为现代汉语。 [2分]
(a)凡三千 余言
答案:一共【✓】三千多【✓】字【✓】
(b)置笔他语
答案:放下【✓】了笔说其他的话题/事情【✓】
2/3个【✓】1%
4/5个【✓】2%
第17至19题
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晓日提竹篮,家僮买春蔬。
青青芹蕨下,叠卧双白鱼。
无声但呀呀,以气相煦濡①。
倾篮泻地上,拔剌②长尺余。
岂唯刀机③忧,坐见蝼蚁图。
脱泉虽已久,得水犹可苏。
放之小池中,且用救干枯。
水小池窄狭,动尾触四隅。
一时幸苟活,久远将何如。
怜其不得所,移放于南湖。
南湖连西江,好去勿踟蹰。
施恩即望报,吾非斯人徒。
不须泥沙底,辛苦觅明珠。
(白居易《放鱼》)
注释:
①相煦濡:用唾沫互相润湿。
②拔剌(bō là):纳税。
③刀机:切肉的刀和机案。
17 被倒在地上的鱼儿可能遭受什么厄运? [3分]
3%答案:
被宰割/蚂蚁来侵害/无水活命【只对一项3%】
2%答案:
答案对错参杂(如:被猫吃掉)
1%答案:
身上有刀伤/死亡
原文作答:1%
岂唯刀机忧【或】坐见蝼蚁图【或】脱泉虽已久,得水犹可苏。
18 何以见得诗人“好人做到底”? [4分]
答案:
诗人已把那两只鱼移放到小池【1%】,却见水池太小@它们不能灵活摆动【1%】,又把它们移放到南湖去【2%】。
放生【1%】
原文作答:【最多1%】
放之小池中,且用救干枯。水小池窄狭 / 动尾触四隅。/ 一时幸苟活,久远将何如。 / 怜其不得所,移放于南湖。
19 对放生的鱼儿,诗人有何交代? [4分]
答案:
● 诗人要鱼儿好好地游走【2%】,不要迟疑,也不必报答他【2%】。
不必辛苦地寻找明珠给他【2%】
不必辛苦地寻找明珠怕【1%】
文言文翻译:
宋朝的肃王和沈元用一起出使到北方,寄住在燕山的愍忠寺。有一天空闲无聊,同在寺里行走,看见一块唐朝遗留下来的石碑,文辞非常优美,共有三千多个字。元用平日记忆力就很强,於是将碑文抄下来,边走边朗诵,肃王一边听著一边走著好像不在意的样子。元用回到住宿的地方,想要夸耀自己的才能,就拿笔将文章默写下来,记不起来的就空著,一共缺了十四个字。写完后,肃王看了就拿笔将所有的缺字补齐,又将元用四、五个错误的地方修正,改完将笔放下,和别人谈论其他的事,一点点骄傲的脸色都没有。元用既惊讶又佩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