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解】
春秋战国时期,由于“士”阶层的出现,私学大兴。这些“士”阶层有文化知识,有政治谋略,有军事才能,他们的活动不受国界的限制,无论走到哪里,都受到统治者的礼遇。士人的活跃,奠定了思想文化繁荣的基础。传统的神权观念和神权思想受到猛烈冲击, “德”、“仁”,“礼” “法” 思想成为社会意识形态的重要基础;个人著书立说蔚然成风,各家各学派相继出现,形成了空前的 “百家争鸣” 的新气象。人们手中已经有很多书籍,学术文化开始步入民间,整个社会的文化、科学水平得到普及和提高。
【道家】
道家创始人老子①,曾做过周王朝管理图书的史官,后来周王室衰微,他就西出函谷关,不知所终。老子的一生思想都记录在著作《老子》中。《老子》5000字左右,分上下两篇,共八十一章,上篇名“道经”,下篇叫“德经”,因此又叫《道德经》。
老子的思想核心是“道”,提倡“道法自然”。他说道是万物的本源,无论什么都要遵循本源,并且要遵循发展的规律,不能强加干涉,要尊重自然。《老子》以 “道” 解释宇宙万物的演变,一切事物来源于“道”, “道”是客观自然规律,同时又具有“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的永恒意义。他认为事物可以相互依存,相互转化,一切事物均具有正反两面,并能由对立而转化。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说明福和祸是相互依存的,有了福的对比才知道什么是祸。在“道”的基础上,“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道德经》中,还有许多观点。老子从宇宙间的客观规律,引发了“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这是宇宙创生演化的基本图式。一是混沌一气,二是阴阳,道家将社会、人类、万物,看作是阴阳互补的结构,这又与 “易” 的原理颇为接近,开始涉及到了人身。后来出现的中医、养生、道教思想等无不以老子思想为宗师。
天道自然无为是《老子》一书的主旨。道是一种混沌未分的初始态,“无为自化,清静自正,是天地之始,万物之母,为化生万物的根源;道常无名,无为而无不为。” 老子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人至高的品性像水一样,泽被万物而不争名利,做到至柔却能容天下的胸襟和气度。在道家学说里,水为至善至柔,水有滋养万物的德行;以柔克刚,是最高的善。
在政治思想上,老子提倡“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 老子看到了社会的病态,所以他主张“ 见素抱朴,少私寡欲”。人们只有保持纯洁朴实的本性,减少私欲杂念,才能免于忧患;人们需要控制过多的欲望,不要有过多的私心和私欲,要保持真诚与质朴,才能与人和谐共处。尤其是统治者,不应为了满足一己的私欲与贪欲而横征暴敛,不顾民生疾苦。因此他提倡“无为而治”,强调清静无为,认为治理国家不应该扰民。当时的社会处于战争时期,群雄都积极的开拓疆土,保家卫国,而老子却主张国家应该消极应对敌国的战争,不应该积极发动战争。他主张“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老子认为“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智,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老子说:“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他强调“无为无不为”,是通过否定达到肯定。在老子看来,“道”是自然的规律,效法道,即遵守自然的规律,让万事万物自己发展变化,无为就成为了无不为。他的理想社会是“小国寡民”,百姓安居乐业,“鸡犬之声相闻,民老死不相往来”。
老子的无为思想经过庄子的发挥,成为道家学派的主要思想。老子也被奉为道教的教主,经过神话,被称为“太上老君”。自老子骑青牛出函谷关隐没后,其继承弟子有庚桑楚、关尹、列御寇、杨朱等人,而道家的代表人物为老庄。
庄子②是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他是老子思想的继承者和发展者,使道家成为一个学派,后世将他与老子并称为“老庄”。庄子继承和发展了老子“道法自然”的观点,他认为“道”是客观真实的存在,把“道”视为宇宙万物的本源。他说:“道之真以修身,其绪余以为国家,其土苴以为天下”。意思是,大道的真髓、精华用以修身,它的余绪用以治理国家,它的糟粕用以教化天下。
庄子思想的核心是“逍遥”与“齐物”。主张“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即要顺应自然,免除物我之别而融于天地万物之间。庄子认为,天人之间、物我之间、生死之间以至万物,只存在着无条件的同一,即绝对的“齐”;主张齐物我、齐是非、齐生死、齐贵贱。要安时处顺,逍遥自得,归真返朴。
庄子和儒家、墨家有一点很大的不同,儒家、墨家推崇圣人,而道家则反对推崇圣贤。反对儒家提倡的仁义道德,否定文化知识,认同老子的“绝圣弃智”,主张抛弃聪明智巧,归返于人的天真纯朴。
庄子反对战争,非议君相,他说:“窃钩者诛,窃国者侯,诸侯之门而仁义存焉”。即是表示,若偷窃兵器的人要被处死,盗窃国家的人反而做了诸侯,而诸侯之家却挂着仁义之名,那不就是剽窃来的仁义圣知吗?此言充分表露了庄子愤世嫉俗之情。他也讥笑儒、墨,否定一切,主张”无为而治“。在政治上,如果说孔子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老子是以“无为”而达“有为”,那么庄子则是“不为”。
道家贵生,存生,养生,轻视物质,以心灵的逍遥、万物的齐一为最高价值。在养生的观点上,虽然老庄都谈养生,但庄子更为重视养生。庄子认为一切客观事物的存在都是虚幻的,他曾用自己做梦变成蝴蝶来形象地说明这个道理,不知是蝴蝶变成庄周,还是庄周变成了蝴蝶。“道”即“我”,“我”即“道”;庄子认为除了“道”是绝对的,其他的事物都是相对的,因此就“物无贵贱” 一切事物就无所谓是非。
庄子所著的《庄子》,想象丰富,辞藻华美,气势壮观,文章极富有寓意,生动而思辨性强,是古代散文佳作。〈逍遥游〉为庄子哲学总纲,展现了庄子的思想的境界与理想。在其〈齐物论〉一文中表达了所有的万物各自依顺本性,以保持心灵的真实与自由。〈庄周梦蝶〉、〈庖丁解牛〉、〈螳螂捕蝉〉等都是其出色的寓言。庄子的文字,想象高妙,天马行空,流畅通达,堪称中国文学史上的奇葩,将先秦散文推向一个新的高峰。相对于老子而言,庄子的思想倾向于对艺术及自由的追求,从〈庄周梦蝶〉、〈濠梁之辩〉等事可见。《庄子》是集合了庄子及其后学的篇章,整理而成,分为内篇、外篇与杂篇。道教中奉《庄子》为经典,也称为《南华真经》或《南华经》。后世认为内篇为庄子言行、外篇为弟子杂说,杂篇为后世学人之作。
道家是古代最有影响力的哲学学派,道家的人生哲学主张”任自然“,老庄学派对后代产生了深远影响,道家思想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占据了极重要的地位。
道家名著: 《老子》、《庄子》、《列子》、《皇极经世》、《文子》、《田子》、《黄帝四经》、《老莱子》。
【法家】
法家是诸子百家之一,是战国时期的重要学派之一。是中国历史上提倡以法治为核心思想的重要学派,以富国强兵为己任,因主张以法治国,“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故称之为法家。在百家之中法家很特殊,法家没有什么明确的创始人,更没有开门立派,四方讲学。法家更多的是一种思想潮流,法家人物也多是政治活动家。
公认为最早走法家路线的是春秋前期齐国的管仲、晋国的郭偃、郑国的子产等人,他们颁布法令与刑书,改革田赋制度,促进封建化过程,成为春秋时期法家学派的思想先驱。在哲学上,他们表述了一些唯物主义的观点,管仲及其后继者提出“天不变其常,地不易其则”的观点,子产则提出“天道远,人道迩,非所及也”的命题,承认自然界有其客观的规律,反对天人感应的观念。战国初期,李悝、商鞅、申不害、慎到等开创了法家学派。战国末期,韩非子对他们的学说加以总结和综合,集法家之大成。
战国是一个大变革的时代,铁制工具的普及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使个体家庭得以成为基本的生产单位。战国时期法家先贤李悝、吴起、商鞅、申不害、乐毅、剧辛相继在各国变法,废除贵族世袭特权;平民可以通过开垦荒地、获得军功等渠道成为土地的拥有者;平民有了做官的机会,因此瓦解了周朝的等级制度,从根本上动摇了靠血缘纽带维系的贵族政体。平民的政治代言人是法家,法家的政治口号是“缘法而治”、“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君臣上下贵贱皆从法”、“法不阿贵,绳不挠曲”、“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
法家提倡以法治国,以富国强兵为己任。法家不是纯粹的理论家,而是积极入世的行动派,它的思想也是着眼于法律的实际效用。法家思想包括伦理思想、社会发展思想、政治思想以及法治思想等诸多方面。法家伦理思想指的是建立在人性观基础上的诚信观和义利观。
韩非子③是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是法家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他原是韩国公子,生活在韩国危机的时代,为了挽救国家,曾上书韩王,请求变法,未得结果,便研究历史上的各种学说,总结历史上的经验教训,著书立说,形成了自己的学说体系。他的著作传到秦国,秦王嬴政阅后极为赞赏和仰慕,后来秦国出兵攻打韩国,韩王只好派韩非子出使秦国,受到秦王的特殊接待。当此之时,韩非的同学李斯在秦国任重臣,妒忌韩非之才,深怕秦王重用韩非,于是在秦王面前说韩非的坏话。秦王起了疑心,将韩非下在狱中,迫其服毒自杀。
韩非子继承和总结了战国时期法家的思想和实践,提出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理论。他强调制定了“法”,就要严格执行,任何人也不能例外,必须 “君臣上下贵贱皆从法”,要做到“法不阿贵,绳不挠曲”、“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他认为只有实行严刑重罚,人民才会顺从,社会才能安定,国家统治才能巩固。他主张任法术而尚功利,信赏必罚,排斥仁爱。他坚持反对复古,主张因时制宜,强调法令、手段、权势的重要性;尊敬耕战之士,排除五蠹之民,提倡君权神圣,而建立其封建专制主义理论。
韩非子的著作有《韩非子》55篇。 其散文的特点是条理分明,议论透彻,锋芒锐利,推证事理,中肯正确其分析力特强,如〈亡征〉一篇,分析可亡之道有47条之多。又如〈量学〉、〈说难〉等篇,论证充实且富批判精神。
法家是战国时期平民的政治代言人,强调“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他们提出以法治国的主张和观念,把法律视为一种有利于社会统治的强制性工具,这些体现法制建设的思想,一直被沿用至今,成为中央集权者稳定社会动荡的主要统治手段。法家思想对于国家的政治、文化、道德方面的约束还是很强的。
注释
①老子:约公元前571年。姓李,名耳,字聃,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县)人。
②庄子:生于公元前369年,卒于公元前286年。庄子名周,宋国蒙(今河南商丘)人。自幼家境贫寒,曾经做过漆园吏。楚王听说他学问渊博,请他去做相国,庄子说,他宁愿像乌龟一样在泥潭里自得其乐,也不愿意受别人约束,一辈子不做官,只想自由快乐。
③韩非子:约生于公元前280年至公元前233年。
参考资料:
《图说中国历史》
郭四海:《中国文学史》
刘大杰:《中国文学发展史 · 上卷》
余英时:《历史与思想》
网络:百度百科
按:老师用图表的方式,简单记述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的中心思想,希望同学们能一目了然,记取以下各家各派的思想要点。由于诸子百家和各门各派为数太多,限于篇幅,只列举一、二显著的名家名派加以简介。
各位同学:
阅览了上述有关儒家、道家、墨家以及法家的思想学说,你们该已从中获得启示!
我们可以借鉴儒家的公忠为国精神,来培育自己的爱国情怀;借鉴儒家的仁爱精神,来培育自己热爱人民的高尚情操;借鉴儒家的刚健有为精神,来激励自己发愤图强;借鉴儒家的"以义制利"精神,来启示自己正确对待物质利益;借鉴儒家的气节观念,来培育自尊、自强的人格。也让国家领导借鉴墨家的"兼爱"、"尚贤"、"节用",以培养优秀的国民;借鉴法家的法治精神,以建立公正守法的社会;借鉴道家的 “少私寡欲” 、“道法自然”,以塑造更和谐美好的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