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老师的话
最后一期了。
不知不觉,这一年里,写了廿余个单元。过程中,其实是有些纠结的。当初是希望自己能深入浅出地让应考生通过文字教学读懂一些古诗,掌握一些SPM回答技巧。写着写着,发现古诗比起古文,意境深远,若只是求理解古诗内容和掌握SPM应考技巧,难免会错过这些祖先留下来的文学精华。
想说的是,掌握回答技巧以在SPM华文科考获佳绩固然重要,但我真的希望同学们在研读古诗的同时,也能通过文字想象诗歌的一些画面,因为诗通常不离画。很多诗歌,每一句就是一个独立的画面。除了视觉上的想象,我甚至希望同学们可做一些听觉或嗅觉或味觉上的想象。例如读王维的《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山居秋暝》里头就“声”、“光”、“色”、“态”并俱,若同学们全然打开五官的想象,就能融入诗里,深刻了解其意境。只有这样,大家才会慢慢爱上古诗,就算考完SPM后,重遇古诗,会翻开阅读,甚至对之慢慢咀嚼,不会因为不用考试了而对它置之不理。
同学们要切记,马来西亚华文课程里之所以安排了古诗这一块,其实是希望学生在学习诗歌时,受到美的熏陶,经历情感体验,进而提高精神境界。
蒋勋曾经说过:
“美,不该只是知识。它应该是你身体里很多很多的感觉。通过美学,能唤醒自己的身体系统,包括听觉、触觉、味觉、去感知自己和整个世界,去找回生活里的恬静和安适,去寻觅到生命的意义。”
而读古诗,是一种美学。
若同学们在读李清照《声声慢》时: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可以想象一个如下落寞女子的神态:
若同学们在某次的旅行中,遇到如下的风景:
可以毫不思索地朗出“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若将来年过三十还未有伴侣,别人问起原因,你会一针见血的回答“过尽千帆皆不是”,我们的古韵文教育才算真正成功了。
若不行,怎么办?继续研读古文吧!学无止境啊,同学!
最后,预祝各位考试顺利,旗开得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