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亦绸(峇株吧辖)
也许父亲是家中老幺,在五十年代有机会升上华文独立中学当独中生,时任校长是严元章博士。毕业后又有机会负笈香港新亚书院进修历史系。父亲在中学和大学共十年的时间里深受中华文化的熏陶,再加上大学毕业回国后又从事与华教、华校有关的工作,增强父亲对华文教育的深厚感情。即使当年他的薪金不高,仍坚持把我和弟妹送去他的母校(哥哥从小与外婆同住,念的是英校)。无独有偶,他的两个女婿也是校友,于是我们六人都有共同时代的回忆,血液里流淌着的是独中生的养分,执著于中华文化的一脉相承。
家里经济窘迫,甫中学毕业的我对未来是茫然无措的,心想仅有一张“可卑”的私立中学文凭在社会上似乎没有什么作为。幸在母校谢老师提供父亲有关董总保送独中生到台湾师范大学的信息并推荐我申请,让我有机会与董总高层面试对谈,而后被录取赴台修读中国文学系(国文系)。对于毕业后必须回国到任何一间独中任教至少四年的条件对我是无任欢迎的。
在台湾实习任教的最后几天,就被时任校长急招回来母校填补空缺。岁月如风,我的第一份工作就这样留守在母校至今已28年,任谁都不信我已“资深”!最近小女儿替好奇的同学代问我,为何我的薪水不高还要待在独中执教啊?如果我回应是为了民族大业那就太矫情了吧!于是我就正经回答她:因为我是校友,舍不得母校;而独中文凭是不被政府承认,所以我就应有傲骨留在独中尽一分绵力!当然还有私心作祟:我要在这座具有灵气的校园里陪着孩子成长啊!我就这么傻里傻气地坚持任教到现在进入慢慢倒数退休的年纪。
在教育路上走过四分之一的世纪,历经好几任校长,碰过形形色色、态度恶劣的学生,面对不顺心与压力的教学工作、繁重的作业量、职业妇女的身心疲惫,难免会感到泄气沮丧,力不从心,但良心告诉我必须咬紧牙关,坚持履行人师经师的职责,不让自己成为教书匠而染上一股匠气,也尽量让自己每天迎着朝阳上学去,避免产生教书倦怠感。
有一年教师节,收到一张颇有意义的感恩卡,卡上工整地写道:“我以前对华文课没有多大的热忱,但现在会期待华文节的到来,因为好奇课文故事的后续发展。我本来不喜欢古文的,如今觉得很有趣,尤其老师每次都能够把好几面看起来枯燥乏味的古文讲解得很精彩很到位,好像有一场仗真的要在黑板上开打一样……”。 隔年又收到几封类似内容的信笺,都是毕业生在离校前给我的教学回馈。原来我拯救了许多厌恶文言文的同学,想来自己在误人子弟的罪状上可以减轻一些了!我非常感谢他们让我看到我前进的方向,更加鞭策自己,也是对自我教学肯定的时候了。
扪心自问:我仅有一张嘴一支粉笔作为铠甲,也没有七情八面的表情与特殊音效,如何展开烽火连天、千军万马,剑拔弩张的疆埸之本事啊?我也没有漂亮的音色去演绎诗词中的情意部分。如果今天有那么一点小小的成就,那应该归功于我中学时代的华文老师们。
追溯初一时,教导华文课的胡老师有一口既甜美又嘹亮的台湾口音。她举手投足,七情八面,把一堂课上得轻松有趣,让我们陶醉不已。给她教导了三年的我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很大的影响与启发,也在心田埋下未来有机会要当华文老师的种子。
印象中我上初一的第一篇作文《升上中学以后》得了82高分,深获胡老师欣赏,并在班上分享了我的拙作。同学对我刮目相看,从来没被老师赞扬的我却羞涩得不知所措。这一个肯定让我对写作有了极大的兴趣。举凡周记和剪报,我都倾心创作,敢于表达自己的见地。一次又一次,都能得到老师的赞赏,剪报心得也被张贴在布告栏上。当年延续校内传统,是用毛笔写作文,同学极度不爱,我却沉浸在墨香中,乐此不疲。
胡老师是我的启蒙老师与伯乐。曾有学生说我的上课风采与老师相似,只能这么说,胡老师的身教言教与爱阅读的精神感召了我,让我无形中模仿了老师的气质;包括对《红楼梦》的研读,也深深感染了我,至少我还能与学生侃侃而谈我对红学的一点认识。
13岁的青春就这样被胡老师的典范激活了,后来又遇到林老师、苏老师和余老师,让我在华语的学习与写作中游刃有余,成就我今天可以在三尺台上发出那么一丁点的光与热,并试图引领学生走进华文的殿堂。
在教学上,我喜欢八卦地说说作者的生活轶事与情史,引起学生对作家的认识。在教授古文时,务必解释单字词语和赏析文句段意,让学生感受苏轼在江边引吭高唱“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落寞心情;让学生嫉羡李清照和夫君赵明诚的经典爱情故事;让学生洞悉李煜因为“一江春水向东流”而身陷囹圄以致葬送南唐王朝;让学生身处安史之乱的街头亲睹杜甫架设的“牵衣顿足拦道哭”的烽火连天场面;让学生现身在刘邦返乡的街头去见识他的“流氓样”;让学生学习荀卿的“学不可以已”的求知精神;让学生怜惜那个为鲁迅守了30年活寡的原配朱安的悲摧婚姻;让学生体会“皇路当清夷,含和吐明庭。时穷节乃见,一一垂丹青”的浩然正气。读古书所学何事?“风檐展书读,古道照颜色”——不外乎就是学习古人立德立心的精神与宽大坦然的胸襟啊!他们的哲学底蕴与思想是不过时的美丽,值得传衍。
为了不让华文课变得沉闷枯燥,我这几年采用分组抢答的方式为主导,让学生能温故知新,无形中带动课堂热闹的气氛,至少提振学生上课的精神。我想,只有在教学上注入一些新元素,再加上投入自己的心血,不管华文成绩如何,至少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与加深对母语的深沉情怀。本地作家许裕全说:“华文是我们生命最好的容器,可以承载我们的情感,再藉它表达自己。”所以我喜欢向学生介绍汉字,希望他们谨记每个方块字独有的生命美,进而爱护我们的母语,让它扎粗根、发嫩芽、开繁花,结硕果。
对于写作,只要能让我读出真情实意、立意新颖、哲理深刻、文句优美的文章都是好文章,让我拍案叫绝,赞叹不已,无形中淬炼了我的文思,也点化了我的想法。我极力发掘部分有写作潜质的学生,不吝于在文末做点评或感想,在回馈中与他们做精神上的交流,并在班上分享同学的佳作以激发他们的写作热情。我把当年我从老师那里得到的恩泽照应在学生身上,我能感受到当学生从我手上领回作文的眼神是期盼的、是喜悦的。我意识到不经意的赞扬对学生是一种鼓励与动力,更能激发他们认真的写作态度。
一千多年前的韩愈就把老师的职责定义为“传道受业解惑”,让我能在春风化雨、润物细无声中培育了学生为人处事与做学问之道。除此,韩愈的“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也让我深信“教学相长”这句话的实质意义。不敢说自己桃李满天下,只是享受教书育人的过程。我不晓得学生能从我身上学到什么,但我可以肯定的是学生成就了我,让我对教学更有韧度,更有活力。除此,学生丰富了我的生命,给了我撞击、审视、感动、省悟与资源的机会,我才能继续在这条迢迢漫漫之教学路上走得坦然,平稳与顺遂,让我的良知得到安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