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98045

阅览古今 | (20)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学、艺术与科技(上篇)

建安文学

  建安文学是指汉末魏初(公元196年 – 220年)这段时期的文学。其代表作家有曹氏父子(曹操、曹丕、曹植)和建安七子(孔融、王粲、刘桢、陈琳、阮瑀、徐干、应玚)。建安文学以诗歌的成就最为显著,它生动地反映了东汉末年战乱的现实和人民流离失所的痛苦。他们在作品中抒发了自己的生活感受,慷慨激昂地歌唱统一的理想,或多或少地表达了当时人民的愿望。语言刚健,后人称为 “建安风骨” ,对后世文学颇有影响。

 


诗歌欣赏

七步诗
七步诗


曹植《七步诗》(1)

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2)。

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此诗最早被记录在《世说新语》之中,后来流传的仅有四句,即:

 

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据《世说新语 · 文学》中说,曹丕做了皇帝以后, 对才华横溢的胞弟曹植一直心怀忌恨。有一次,他命曹植在七步之内作诗一首,如做不到就将行以大法(处死),而曹植不等其话音落下,便应声而说出六句诗来,因为限制在七步之中作成,故后人称之为《七步诗》。曹植以“豆”自喻,一个“泣”字充分表达了受害者的悲伤与痛苦。第二句中的“漉豉”是指过滤煮熟后发酵过的豆子,用以制成调味的汁液。“萁”是指豆茎,晒干后用来作为柴火烧,萁燃烧而煮熟的正是与自己同根而生的豆子,比喻兄弟逼迫太紧,自相残害,实有违天理,为常情所不容。诗人取譬之妙,用语之巧,而且在刹那间脱口而出,实在令人叹为观止。后两句“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抒发了曹植内心的悲愤,这显然是在质问曹丕:我与你本是同胞兄弟。为什么要如此苦苦相逼?

        这首诗以萁豆相煎为比喻,控诉了曹丕对自己和其他众兄弟的残酷迫害。一方面反映了曹植的聪明才智,具有出口成章的本领;另一方面也反衬了曹丕迫害手足的残忍。据说曹丕听了以后“深有惭色",自觉不如,且意识到兄弟本为手足,不应互相猜忌与怨恨,自然羞愧万分。




  王粲,东汉末年文学家,太尉王龚曾孙、司空王畅之孙。少有才名,为著名学者蔡邕所赏识。“建安七子”之一,由于其文才出众,被称为“七子之冠冕”。初平二年,因关中骚乱,前往荆州依靠刘表,客居荆州十余年,后归曹操。

  王粲的诗词全集: 《赠蔡子笃诗》、 《七哀诗·西京乱无象》、 《登楼赋》、 《咏史诗·自古无殉死》 、《赠文叔良》、 《从军诗·从军征遐路》、 《七哀诗·荆蛮非我乡》、 《赠士孙文始》。

 

王粲
王粲


王粲《七哀诗三首》



其一

西京乱无象,豺虎方遘患。 复弃中国去,委身适荆蛮(3)。

亲戚对我悲,朋友相追攀(4)。 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

路有饥妇人,抱子弃草间。 顾闻号泣声,挥涕独不还。

“未知身死处,何能两相完?”驱马弃之去,不忍听此言。

南登霸陵岸(5),回首望长安。 悟彼下泉人,喟然伤心肝!

其二

荆蛮非我乡,何为久滞淫。方舟泝大江(6),日暮愁我心。

山冈有余映,(7)。狐狸驰赴穴,飞鸟翔故林。

流波激清响,猴猿临岸吟。迅风拂裳袂,白露沾衣襟。

独夜不能寐,摄衣起抚琴。丝桐感人情,为我发悲音。

羁旅无终极,忧思壮难任(8)。

其三

边城使心悲,昔吾亲更之。冰雪截肌肤,风飘无止期。

百里不见人,草木谁当迟。登城望亭燧(9),翩翩飞戍旗。

行者不顾反,出门与家辞。子弟多俘虏,哭泣无已时。

天下尽乐土,何为久留兹?蓼虫不知辛,去来勿与谘(10)。

  第一首诗写诗人初离长安,在郊外所见难民弃子的惨状,感叹于盛世的难得。

  第二首诗写诗人久客荆州,怀乡思归,日暮凭眺,独夜不寐,触处都生悲愁,表达了他的政治苦闷,以及寄居异地、怀念家乡的寂寞忧伤之情。

  第三首诗写边地的荒凉和人民为战争所苦,深刻反映了汉末动乱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强烈倾诉了诗人对社会现状的哀思。

 

 

注释:

1) 据《世说新语·文学》记载:“文帝曹丕尝令东阿王曹植七步中作诗,不成者行大法(杀),应声便为诗……帝深有惭色。

2)煮豆来做豆羹,过滤的豆子做成汁。

3) 荆蛮:指荆州。古代中原地区的人称南方的民族为蛮,荆州在南方,故称荆蛮。荆州当时未遭战乱,逃难到那里去的人很多。荆州刺史刘表曾从王粲的祖父王畅受学,所以王粲去投奔他。

4) 追攀:攀车相送。依依不舍的情状。

5) 霸陵:汉文帝的陵墓,在今陕西长安县东。岸:高原,文帝陵建于高原上。汉文帝是汉朝最负盛名的皇帝之一,这个时期的社会秩序和经济发展比较稳定,所以王粲在这里引以对比现实,抒发感慨。

6) 泝:   逆流而上。

7) 岩阿:岩石的山丘。岩阿增重阴:沟岩下的阴影显得更加灰暗。

8) 心中充满了难以排遣的忧愁。

9) 亭燧:古代筑在边境上的烽火亭,用作侦伺和举火报警。

10) 谘:同 “咨”。征询,商议。




正始文学

  正始(公元240年 – 280年)时期,司马懿父子在掌握了魏国的军政大权后,大量杀戮曹氏集团的士族知识分子;同时司马集团内部也互相倾轧,政治异常黑暗。在这恐怖的政治局面下,士族文人感到生死莫测,祸福无常,因此苟且偷生,崇拜老庄虚无学说,形成佯狂和清谈的社会风气。反映在文学上就是大量的玄言诗和游仙诗的出现。但另外还有一些不满腐朽现实的作家,创作了反映政治现实的作品。其中以 “竹林七贤” 的代表人物最著名。

竹林七贤
竹林七贤

  “竹林七贤” 指魏晋之际的嵇康阮籍山涛向秀阮咸王戎刘伶等七个人。他们不满于司马氏集团的统治,却又不敢与之进行斗争,因而采取消极反抗的办法,经常几个人聚集在一起,游于竹林,饮酒清谈,并故意不拘形迹,披头散发,衣冠不整,表示蔑视权贵,反对礼教。他们的学问都很好,所以称为“竹林七贤”,其中最有名的是嵇康和阮籍。对音乐,竹林七贤中的阮籍、嵇康、阮咸,不仅理论造诣甚高,而且是高超的演奏家。嵇康所弹琴曲《广陵散》,可谓独步当时。      

 

阮籍
阮籍

  阮籍是三国时魏国著名诗人、文学家和思想家,玄学重要代表人物之一。阮籍曾担任步兵校尉,是 建安七子之一的 阮瑀之儿子, 竹林七贤之一,与嵇康齐名。他与当时掌权的司马氏集团有一定的矛盾。他蔑视礼教,崇尚老庄哲学,在哲学上认为天地生于自然,万物生于天地;道法自然。他在行为上放荡不羁,乃是政治压抑下的一种消极反抗。

  阮籍的《咏怀》诗八十二首,是他一生诗歌创作的总汇。本篇是第一首,写诗人弹琴的情景,抒写了孤独、落寞、忧愁和不安。用曲折隐晦的笔调抒写了诗人在乱世之中找不到人生出路的内心苦闷,其中有的反映了当时黑暗的政治现实,有的是对虚伪礼教的批判,也有的是抒感慨,发议论,写理想,但是也不免带有消极颓废的色彩。


  阮籍 《咏怀

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

薄帷鉴明月,清风吹我襟。

孤鸿号外野,翔鸟鸣北林。

徘徊将何见,忧思独伤心。



  嵇康, 三国曹魏时著名思想家、文学家、音乐家,玄学重要代表人物之一。幼年聪颖,博览群书,学习各种技艺。娶曹操曾孙女为妻,他官至曹魏中散大夫,因不满当时掌权的司马氏集团,隐居不仕,屡拒为官。因得罪司隶校尉锺会,遭其构陷,而被司马昭处死,时年四十岁。

  嵇康崇尚自然、养生之道,著有《养生论》,嵇康与阮籍等竹林名士共倡玄学新风,主张“越名教而任自然”的生活方式,为“竹林七贤”的精神领袖。他常修炼养性服食内丹之事,弹琴吟诗。嵇康工诗善文。他赞美古代隐者达士的事迹,向往出世的生活,不愿出仕为官。掌权的大将军司马昭欲礼聘他为幕府属官,他跑到河东郡躲避征辟。司隶校尉锺会盛礼前去拜访,遭到他的冷遇。同为竹林七贤的山涛离开选官(尚书吏部郎)之职时,举荐嵇康代替自己,嵇康作《难自然好学书》,写《与山巨源绝交书》,列出自己有“七不堪”、“二不可”,坚决拒绝出仕。嵇康对于司马氏采取不合作态度,因此颇招司马昭的忌恨。景元四年,因受司隶校尉锺会构陷,而遭司马昭处死,时年四十岁。

  嵇康通晓音律,善鼓琴,以弹《广陵散》著名。著有音乐理论著作《琴赋》、《声无哀乐论》。《风入松》是嵇康所作的古琴曲;又作有《长清》、《短清》、《长侧》、《短侧》四首琴曲,被称作“嵇氏四弄”。

嵇康的文学创作,主要包括诗歌和散文。其诗现存五十馀首。有四言、五言、七言和杂言,而以四言成就较高,著有《忧愤诗》。

  嵇康亦善丹青,曾作《巢由洗耳图》、《狮子击象图》,俱已失佚。

 

嵇康《酒会诗

林木纷交错,玄池戏鲂鲤。轻丸毙翔禽,纤纶出鳣鲔。

坐中发美赞,异气同音轨。临川献清酤,微歌发皓齿。

素琴挥雅操,清声随风起。斯会岂不乐,恨无东野子。

酒中念幽人,守故弥终始。但当体七弦,寄心在知己。 

 

  嵇康《酒会诗》反映了诗人和竹林诸贤游览隐逸的生活。 “竹林七贤”生当魏晋易代之际,世途艰险,故常以隐逸放达之举逃避不测之祸。他们或赋诗弹琴,或垂纶长川,在大自然的芳华与清流中,获得心理上的平静和愉悦。

  这首诗描写纵情山水、流连于琴酒的乐趣。他们远离了世俗的喧嚣,面对美妙的自然景色,竹林七贤都喜欢饮酒,赋诗弹琴歌唱作乐,清雅的琴声随风荡漾。饮酒之时,抒写思友之情,表现诗人隐遁避世的高远情趣。


陶渊明
陶渊明


  陶渊明原名潜,浔阳柴桑人,自号“五柳先生”,东晋著名文学家,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最著名的诗人。陶渊明的曾祖陶侃曾做过大司马官,祖父和父亲也做过太守、县令等官,到了他,家境已没落。

陶渊明的时代,是晋、宋交替的大乱时代,政治极端黑暗、阶级矛盾、民族矛盾非常激烈尖锐的时代。他的家世出身和所处的时代对他很不利,直到29岁才出仕。几次做官都不过是祭酒、参军等职,不仅济世的抱负无法施展,且须降志屈辱跟官场人物周旋,看到的是统治者的荒淫残暴和士大夫的无耻行为。在仕途不得志时,因而萌生“不愿为五斗米折腰”的想法而辞官归隐。

  他写了许多反映农村生活和田园风光的诗篇,人称“田园诗”。代表作有〈归园田居〉。另有归去来兮辞饮酒桃花源记桃花源记桃花源诗的序言,选自《陶渊明集》。桃花源记 借武陵渔人行踪这一线索,把现实和理想境界联系起来,通过对桃花源的安宁和乐、自由平等生活的描绘,表现了作者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和对当时的现实生活的不满。

  陶渊明最大的成就是他的一百多首诗,内容丰富,思想意识也很强,其作品中,充分表现出守志不阿的耿介品格;对污浊社会的憎恶和对纯洁田园的热爱。其作品描写幽美的田园风光以及作者悠然自得的田园生活;他的田园诗也反映了劳动生活的内容与农民的贫困。诗人在诗中提出了“桃花源”的 理想社会:人民生活富裕、和乐安宁;与外人隔绝的“绝境”,正是他所追求的理想社会。其诗中往往隐寓着对污浊官场的厌恶和不愿同流合污的精神,以及对太平社会的向往。

  陶渊明的诗在艺术上具有独特的风格,诗风平淡自然,语言质朴自然且精练,形象丰富,富有意境。

 

陶渊明 《归园田居 · 其一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陶渊明 《饮酒 · 其五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桃花源诗》是陶渊明创作的一首诗。此诗以诗人的口吻讲述桃花源中人民和平、安宁的生活,诗人以自己对当时社会现实的深切感受,突破了个人狭小的生活天地,从现实社会的政治黑暗、人民生活苦难出发,结合传说中的情形,描绘了一个与现实社会相对立的自由、幸福的理想社会。

        

陶渊明 《桃花源诗

嬴氏乱天纪,贤者避其世。黄绮之商山,伊人亦云逝。

往迹浸复湮,来径遂芜废。相命肆农耕,日入从所憩。

桑竹垂馀荫,菽稷随时艺;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

荒路暧交通,鸡犬互鸣吠。俎豆犹古法,衣裳无新制。

童孺纵行歌,班白欢游诣。草荣识节和,木衰知风厉。

虽无纪历志,四时自成岁。怡然有余乐,于何劳智慧?

奇踪隐五百,一朝敞神界。淳薄既异源,旋复还幽蔽。

借问游方士,焉测尘嚣外。愿言蹑清风,高举寻吾契。


上一篇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