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谐音、双关修辞并用的趣事
南陵王次公,一次放驴误入贵安寺和尚麦田,毁了和尚不少麦子。和尚指着驴子大骂主人。王次公仆人回去向王次公报告。次日,王次公带了仆人,牵了驴子到贵安寺找和尚理论。王次公对着和尚说:“此秃驴在家本无事,才出家就无礼。且看我打它下唇和上唇也动。”
“秃驴”本指无道德和尚。“出家”指的是剃度当和尚。这两个词都是双关语。“和上”是“和尚”的谐音。
王次公妙用“秃驴”和“出家”这两个双关词与“和上”这个谐音词痛骂和尚无礼貌,打驴子下唇,让和尚也感受疼痛,真是妙趣横生。
二、 成语典故“针锋相对”的由来
成语“针锋相对”出自于宋朝《景德传灯录卷二五·天台山》。天台山德韶国师为其弟子释疑时说:“夫一切问答如针锋相对,无纤毫参差相,事无不通,理无不备。”意思是说问话与回答同样地尖锐犀利,但彼此之间又能互相投合,没有丝毫的歧异或不一致,其中具有一定的事理在里头,将它投射到任何事物没有不通之处。
“针锋相对”是用来比喻双方在论点或策略及行动方式等方面尖锐对立,不分上下。如上文王次公被和尚痛骂一顿后,就采用谐音与双关修辞与和尚针锋相对地回呛。
三、 有趣的对联
对联要是对得好,对得妙,可说是妙趣横生,教人读来乐开了怀或是享受中华文学的渊博。且读一读以下的对联:
1. 蔺相如,司马相如,名相如,实不相如。
魏无忌,长孙无忌,彼无忌,此亦无忌。
对联中妙取了“相如”及“无忌”的一词多义。
人物简介:
(1)蔺相如(公元前329年-公元前259年),战国时,赵国重臣,是著名的政治家、外交家。他多谋善变,生平最重要的事迹是完璧归赵。
(2)司马相如(约公元前179年-前118年),蜀郡成都人,汉赋四大家之一。少年时喜爱读书与剑术。因崇敬蔺相如,就改名相如。他为了追求富豪卓王孙的女儿卓文君,写了《凤求凰》赋,一时传为佳话。
(3)魏无忌,魏昭王儿子,魏安釐王同父异母弟。他礼贤下士,广招门客。他曾偷窃魏王虎符,率军救赵,大破秦军于邯郸。
(4)长孙无忌(594年-659年),河南洛阳人。唐初大臣,担任唐太宗与唐高宗宰相,是唐太宗长孙皇后的兄长,唐高宗舅父。他是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首。
2. 二三四五
六七八九
这幅数字对联,读起来并无出奇之处。殊不知它竟然是求救讯号。
话说清朝时代,郑板桥出任山东潍县县官,一天微服出巡,看见一户农家门上贴了一幅数字对联,他看了看,上联少了个“一”,下联少了个“十“。他想了一想,就明白了,原来此户农家以谐音向他求救,就是他家缺衣少食。郑板桥立即叫人为他们送上衣食。你说妙不妙?真正是高招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