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05277

阅览古今 | 05 春联的由来

春节是中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传统节日。在这一传统节日期间,中华民族都要举行各种庆祝活动如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大年三十,家家户户都在大门上粘贴红纸,写上墨字或金黄字的新年寄语,也就是用红纸写成的春联。那么春联又是怎么来的呢?

春联是中华民族特有的一种迎庆新春的形式,这项富有浓郁文化气息的习俗,至今已有一千年的历史了。它是由桃人、桃符发展演变而来的。据《山海经》、《风俗通》等古书记载,上古时期在中国东海的渡朔山上,有一株巨大无比的桃树,其枝叶茂盛扶疏,覆盖大片土地。在桃树的东北方向,枝桠较短矮,遂形成一个大缺口,像个门户,于是百鬼就由此而入,名曰“鬼门”。门的两旁站着两个武士,就是被后来的人们称为门神的“神荼”和 “郁垒”。这两位站岗的武士,其职责就是捉拿恶鬼,凡有恶鬼经过他们的面前,他们立即捉住,用苇绳捆绑起来,投给老虎吃掉,因而保护老百姓,让他们得以平安过日子。那时的老百姓每于除夕前夕,应用桃树枝条,仿照神荼和郁垒两位门神的形象,扎制桃人立于大门两旁,门上再画上老虎。意思是说,若恶鬼胆敢前来骚扰主人渡岁,两位门神就会把它捉来喂虎。换句话说,祈求神明庇佑大家平安渡岁。

后来,人们嫌弃制作桃人很费事,就想出一个变通方法,即应用两块桃木板,在板上分别绘画了神荼和郁垒的图像,然后把它们挂在大门两旁,用以镇邪。唐代以后,有些地方除了把神荼和郁垒奉为门神以外,还把唐朝开国名将秦叔宝尉迟恭也尊为门神,因此他们两人的名字自唐代以后也出现在桃木板上。这些绘有门神图像或写上门神名字的桃木板,叫做“桃符”。由于这些桃符一直悬挂到翌年除夕前夕才更换,所以有“新桃换旧桃”之说。

“桃符”传到五代时期,又发生了变化。后蜀时期的皇帝孟昶是个喜欢标新立异的国君,在公元 964 年的除夕,他命令翰林学士辛寅逊在桃木板上题五言联句,作为桃符挂在他的住室门框上。上联是“新年纳余庆”, 下联是“嘉节号长春”。上下联的大意是:新年享受着先代的遗泽;佳节预示着春意常在。由此开始,桃符的形式和内容都发生了变化,人们开始用联语来替代“神荼”、“郁垒”,而且还扩展了桃符的内涵,不只是避邪驱灾,还增加了祈福、祝愿的内容。这就成了中国最早的一幅春联。

到了宋代,人们便开始在桃木板上写对联,一则不失桃木镇邪的意义,二则表达自己美好心愿,三则装饰门户,以求美观。又在象征喜气吉祥的红纸上写对联,新春之际贴在门窗两边,用以表达人们祈求来年福运的美好心愿。宋代文豪王安石在其《元日》一诗题曰:“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家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这首诗反映了每到除夕之日,家家户户挂桃符的盛况。同时,随着门神的出现和用象征喜气吉祥的红纸来书写桃符,以往的桃符所肩负的驱邪避灾的使命逐渐转移给门神,而桃符的内容则演化成用来表达人们祈求来年福运降临和五谷丰登的美好心愿。

早期的春联,是书写在桃木板片上,直到宋代以后,始出现以纸代桃木板书写春联的风气。至于那时的春联纸,是否就是现在红彤彤的纸,则有待考究。

春联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一环,书写春联是人们抒发美好愿望的寄托。贴春联的习俗起于宋代,盛行于明代,高度扩展于清代,而到了现代,春联更被赋予新的时代内涵,为大众所喜爱。写春联是一种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动,可怡情养性,给生活增加乐趣。人们藉此表达祈福消灾,祈望国泰民安、畜牧兴旺、五谷丰登、家庭和乐等的良好祝愿。

现今的春联,根据使用的场所,出现了多种品类,最常见的可分为框对横批条幅斗方等几种。“框对”贴于左右两个门框上的,就是我们常见的春联;“横批”贴于门楣的横木上,就是春联的横批;“条幅”根据不同的内容,贴于相应地方的单幅文字,如在过年时在庭院里贴上“喜气盈门”、“出入平安”、“恭喜发财”之类的文字;“斗方”,为正方菱形,多贴在家具、单扇门或墙壁上,春节时大家喜欢正贴或倒贴的“福”字,就属于这种“斗方”。

[文章节录自程道中《书法常识浅谈》,有改动和补充。]

各位同学,你们都有看过或曾经写过春联么?农历新年的跫音近了,你是否会提起毛笔写一两幅春联,贴在你家大门上?以下为你提供一些春联样本。

斗方春联


横批春联


框对春联

[书法来源:吴善贞主编《最新春联隶行楷三书体集萃》]



上一篇     |      下一篇